對網絡語言不能采取鴕鳥態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09:40 新京報 | |||||||||
據報道,廈門大學教授、語言學家李如龍對網絡語言發難,稱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是一個不健康的苗頭。 語言是生活中產生的,不是語言學家制造出來的。 不懂生活中的語言,只能說明語言學家的失職,怎么反過來指責人家“污染”?今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類閱讀的載體。回顧歷史,竹簡時代的語言不同于金文、甲骨文時代的語言。紙上的語言,又更新了竹簡時代的語言。到了印刷術普及,白話小說就開始風行。如今到了鍵盤、網絡語言的時代,語言革命已經是大勢所趨。 “偶稀飯粗稀飯(我喜歡吃稀飯)”:“暈倒,樓主剛從火星歸來?(指不懂你的意思)” 等這些話確實讓教師和父母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但那是因為教師和家長是在紙上讀書寫字長大的,沒有年輕一代的經驗。語言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表達人類的經驗。 年輕一代有著他們父母所沒有的經驗,因此也就有了父母不理解的語言。要和下一代溝通,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學習他們的語言開始。 至于指責網絡語言混亂、庸俗、低級,更不會令我們奇怪。看看歷史,不論是中國的樂府民歌,還是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開始時都頂著這樣的惡名。事實上,文化前進的動力,往往就源于這些所謂混亂、庸俗、低級的社會現象。 相反,作這種指責的,多半是些喪失了創造力的文人。 中國現在應盡快編篡一本網絡語言詞典。因為年輕一代的經驗,每時每刻都在增加著人類的經驗。網絡語言這一經驗的載體,早晚要大規模侵入我們常規的漢語,并增加漢語的表現力。我們的語言學家應該把網絡語言當成一個尖端課題進行研究,逐漸厘清其語法結構和文化意義,與常規的漢語進行比較。這不僅在現實中有巨大的應用價值(比如幫助家長、老師和孩子溝通),而且在語言學和人類學上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美國學界有句話:“也許垃圾處理不屬于學術,但是垃圾處理的歷史則是名正言順的學術。”同樣,網絡語言也許不是學術,但網絡語言研究則不僅是學術,而且是跨學科的尖端學術。語言學教授不是僅僅教教語法修辭而已,而是要具有從龐雜的現實中抽象出理論來的能力。學者的使命是面對現實、解釋現實,而不是像鴕鳥一樣無視現實,甚至在自己無法對應現實的時候,編造一個讓自己感到舒服的現實。 □薛涌(旅美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