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賭博沒有真正的贏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09:29 中國經濟時報 | |||||||||
楊耕身 花錢讓孩子受教育,如今在農村一些地區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據12月23日“新華視點”報道,吉林省農安縣等地部分農村,由于日益昂貴的學雜費,一些家庭因教致貧,家長背上了沉重負擔。一些家長說,農村家庭供孩子讀書就像一場賭博,賭贏了,能為家庭換來幸福;賭輸了,就要用許多年甚至一輩子來還債。
盡管我們早已不再陌生或震撼于一些農村地區教育貧困的現狀,但當它開始以供孩子讀書為賭博的社會心理出現時,我所感到的已不僅僅是平等受教權的喪失,更是一種“社會排斥”現象的加劇與惡化。而在這種“社會排斥”之下出現的“教育賭博”中,誰又將是真正的贏家? 一個理性的人,是不會沉溺于賭博活動的。因為不折不扣的賭徒心理,通常與非理性、甚至瘋狂相互搭配。但是,當許多人把賭徒的氣概投入到教育賭博中之時,表明對于他們而言,“能為家庭換來幸福”的理性鏈條已經斷裂,它喻示著,他們除了寄望于教育這條路徑來實現改善自身的生活境況之外,已別無它途,喻示著一個社會并沒有給予他們更好的改變自身現狀的機會或可能,也更喻示著,一種深刻的“社會排斥”現象的出現。 作為一種社會學解讀,社會排斥通常是指主導群體在社會意識和政策法規等不同層面上,對邊緣化的貧弱群體的排斥。我們也必須從這個層面來看待出現在農安縣的這種教育賭博現象:雖然被排斥,卻也還沒有認命,于是產生了“輸贏就這一把”的心理。 可真正的問題在于,“這一把”之后呢?“社會排斥”顯然并不到教育為止。一方面,教育真的是那一根能夠給他們帶來幸福與希望的稻草嗎?當大學教育早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考上大學在中國早已不再等于“魚躍龍門”,就業壓力之重也早已碾碎了一些人“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單純夢想。另一方面,在一個充滿“社會排斥”的環境中,公正與公平通常也會遭到排斥,那么我們又將怎樣去接近夢想?這才真是“我拿什么賭明天”了。所謂十賭九輸,賭博中,通常不會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而我們社會,又將如何來承受這種以供孩子讀書為賭博的心理?賭場上,沒有太多的規則可講。“賭輸了,就要用許多年甚至一輩子來還債”,但是不是說,這是賭輸之后一個惟一的表現?那從教育這樣一場賭博中輸掉的,他們會不會想從另外一場賭博中贏得?另外,那些從教育賭博中暫時勝出的,當他們背負著極大的心理壓力試圖去接近自己的夢想時,一旦發現夢想依然遙不可及,他們又會怎樣?在如影隨形的“社會排斥”陰影之中,他們將怎樣保持自己心態的平和以及行為的理性?而所有這些,未必不是我們社會所面臨的一種風險。正如英國學者克萊爾所說,“各種社會排斥過程無不導致社會環境動蕩,終而至于危及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由此而言,“教育賭博”更不會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說,我國高校教育的收費不能再提高了,我國的高等教育不能辦成誰有錢誰就能上大學的局面,這不是共產黨國家的教育。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賭博式的教育同樣不是共產黨國家的教育。也正出于此,我國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關注三農問題,改善農村教育。我們衷心希望,這樣的力度能夠更大些,在消除“社會排斥”方面,效果更明顯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