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之后的賠付 還生命一個平等的價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3日 14:06 中國青年報 | |||||||||
高立新 山西盂縣“12.9”礦難遇難礦工的賠償標準最終確定為每人20萬元。此前,山西省政府專門針對煤礦安全事故作出規定:發生死亡事故的,礦主對死亡職工的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每人20萬元人民幣(人民網太原12月19日電)。20萬元,相對于過去的礦難賠付標準,簡直是一個天價,這是一個具有突破性的數字,不僅突破了過去同類事故的賠付標準,也突破了
災難之后的賠付凸顯對生命的態度。今年,我國災難賠付標準屢創新高,這表明國家和社會對生命日益重視。上個月,包頭空難賠付標準創歷史新高,不包括航意險,每位遇難者賠21.1萬元(11月29日《華夏時報》);而陜西銅川陳家山礦難賠付標準當時也創了歷史新高,每位遇難礦工僅賠4.464萬元(12月2日《東方早報》)。 在存在意義上完全平等的生命,卻在不同的災難中被市場殘酷地標出了不平等的價格!賠付同樣的生命,兩個“歷史新高”竟相差近5倍,讓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價格究竟如何界定?事實上,長期以來,礦難賠付如同礦工的生活一樣,一直排斥于主流話語之外。此次山西盂縣礦難破天荒將賠付標準定為20萬元,深入地下的礦工與高高在上的民航乘客,他們的生命在價格上實現了某種意義的平等。 在經濟學意義上,生命確有支付價格,也正因此,對遇難者的賠付才有了相對公平的標準和現實意義。根據經濟學的觀點,市場為生命標出“公平價格”的計算原則是:確定一個生命創造收入的能力和生命得以延續的年限,按適當的貼現率將未來可能創造的全部收入折合為當下的價格。按此原則,如果中國人均GDP為1000美元(綜合考慮職業、職業年限、當地生活水平)等,期望壽命為70歲,貼現率為5%,那么一名20歲的中國普通工人,其生命價格約為2萬美元。按此標準衡量,包頭空難遇難者獲得的賠付接近公平價格,而陳家山礦難遇難者獲得的賠付僅占公平價格的27%,值得追問的是,公平價格中其他73%哪里去了?顯而易見,“剩余價值”被某些人剝奪了。而盂縣礦難的“天價”賠付,事實上只不過是還原了一個作為勞動者的生命的公平價格。 問題不在于長期以來生命價格不平等這一事實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隱藏著一個對身份認同天生不平等的集體無意識?针y中逝去的生命更傾向被默認為社會精英,因此,包頭空難中53名機上人員名單及其身份赫然見諸報端,他們的愛情、事業、生活被放大,對他們的賠付不必考量其勞動能力,他們是被當成一個人而不是勞動者來看待的;而礦難中逝去的生命處于社會最底層,常被忽略不計,因此,從陳家山礦難中我們只能看到166人這一抽象數字,對他們的賠付僅僅從其創造實際收入多少的角度考量。當身份認同成為一個商業社會里社會價值觀的一部分,生命價格偏離公平價格就成為一種必然。 有一點可以肯定,長期以來,礦難賠付制度性地低于生命的公平價格,這意味著礦采業的老板們以低于公平價格雇用一個勞動力或購買一個生命時,一筆可觀的“剩余價值”裝進了他們的荷包,難怪無論礦難多么頻繁地發生,都擋不住他們的投資腳步。今年,溫州等沿海城市的熱錢紛紛撤出房地產業,到山西“圈煤”,山西省及時的制度“創新”,對采煤業的規范無疑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20萬元的“天價”,喚醒了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兩句話:生命無價!人人平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