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城市雕塑建設的公眾參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08:43 新京報 | |||||||||
北京市首次城市雕塑普查顯示,北京現有城市雕塑1836座,其中1277座被評為“優良”,被評為“一般”的有544座,被評為“差”的15座。(見12月21日《新京報》)出現如此多的“一般”和“差”雕塑,這不僅是在北京存在,而是國內城市一個較普遍的事實,這樣的事實無疑是公共資源浪費和城市建設的損失。那么,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浪費和損失呢? 我認為解決的方案在于雕塑建設要有公眾參與。
由于中國沒有城市雕塑傳統,所以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城市雕塑已經從神明時代、英雄時代走到人的時代:在神明時代,城市雕塑是神的祭品;在英雄時代,城市雕塑是關于人的理想性的升華;在人的時代,城市雕塑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寫照。空間就是權利,反映一個時代、一個地區公眾生存的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實際上就是如何讓公眾逐步分享公共空間的權利,真正實現公共空間內雕塑藝術的公共性。 城市雕塑“公共性”的追求,意味著普通民眾具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發言權。城市雕塑中,公眾的意志、公眾的要求、公眾的趣味要處于首位。而歷史上的公共空間的雕塑,盡管我們習慣上也把它們稱作城市雕塑,但實際上,它們與公眾并沒有多少關系。現代城市雕塑必須是開放的、民主的,它一定要十分尊重公眾參與者的權利,并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公眾參與者的意見。 從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概念中,公眾應重新認識城市雕塑與自己的關系,建立對公共空間的現代權利意識;雕塑創作者則要避免城市雕塑創作中的精英主義傾向,更好地與城市故事、社區歷史、公眾心理、居民習俗等人文環境接軌;而有關管理部門則要建立一個實現城市雕塑公共性的公共體制,如城市雕塑規劃的質詢制度、城市雕塑項目的評審制度。在我國,城市雕塑這樣的公共藝術問題突出地表現為制度建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體現公眾意志和愿望的公共藝術體制,建立一個與民主制度相一致的關于公共藝術的資金來源、作品征集、方案評審、具體實施的決策機制。 □李萬剛(北京記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