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事件暴露上市公司存在治理結構缺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08:31 新京報 | |||||||||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的上市公司接二連三出事,先有中航油、創維數碼,近有伊利股份;先是在海外,后是在國內。除了時間上的巧合,從這些公司的類型與出事的原因來看,也有相似之處:三家公司都被看成海外國企、民營企業及A股國企的明星公司;問題都出在公司的治理機制上———治理機制不健全、董事會虛置;在人治背景下,企業管理人過分集權、組織控制力不足等。
中航油經理人違背信托義務,越權操作;創維數碼(行情 論壇)與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則涉嫌非法掠奪公眾公司之財富。 好在,正如有媒體所報道的那樣,盡管公司高管涉案,但在政府部門、經營管理人員和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伊利股份目前生產經營井然有序,創維數碼整個公司的營運也沒有停止,但愿對公司高層管理者的整肅就能夠讓危機化解。但是,無論如何,這些事件已經給市場帶來了不可低估的沖擊———在國內,追求價值投資、追求藍籌股是今年市場的主題,如果市場所追求的東西卻不斷地出現問題,那么市場中的投資者該相信什么呢? 從已披露出來的信息來看,伊利股份的高層管理者,盡管在6月事件有所披露時就曾經信誓旦旦,甚至踢開異己“獨立董事”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今天看來實際上其問題可能比獨立董事所了解的還嚴重。在創維數碼,黃宏生盡管占該公司股份的比重有70%,但香港廉署還是沒有容忍掠奪上市公司的財富。由是觀之,幾家公司的最大問題是公司高管們通過違規或是挪用公司的資金為個人謀利,通過公司的關聯交易來掏空上市公司,或是濫用手中的權力越權操作,表面上是為企業創利,卻有最終為個人謀利(即追求個人收入最大化)的嫌疑。 回過頭來看,這些公司上市時,都會在招股說明書上清楚地寫著:公司的治理結構如何完善,上市后將會如何接受市場的監管。但是,上市公司的高管犯事則屢屢出現,只不過手段與方式越來越隱蔽。那么,中國的上市公司怎樣才能走上現代公司治理之路?是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問題,是激勵不多還是約束不夠?為什么獨立董事只能與公司的高管意見一致,否則就容易以合法方式踢出?通過這些事件,應該很好地思考上述問題。 事實再次證明,國內的股市文化、國企激勵約束機制、證券監管上的缺陷,是國內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缺失、監督約束機制不硬、高管法制觀念不強、道德自律不足等問題的起因。 對國內的上市公司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國內證券監管職能方面的錯置。這種錯置,一方面表現為證券監管部門對市場深入太多,用行政職能代替市場的職能。 這就使得證券市場的有效運作機制難以確立;另一方面是證券監管部門的不作為,未能提供有效的市場制度與規則,未能對掠奪投資者財富的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這就使得不少國內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就如入無人之境,把公司財產當成少數管理層的財產,對上市公司投資者的財富任意掠奪與侵占。創維數碼及中航油不經意把國內的股市文化及缺失的治理結構帶到海外,結果出了問題。 因此,對于這次伊利事件的處理,應該像海外和中國香港對國內上市公司那樣,一方面必須嚴格清查該事件所涉及的違法亂紀行為,公示于眾,并依法對違法者進行嚴厲處罰;另一方面,應該檢討現行的法律法規,堵塞漏洞,并嚴格執法。在付出昂貴的代價之后,但愿這些事件能夠為國內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提供可解剖的“麻雀”。 □本報特約評論員易憲容(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