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職業生涯 > 正文
 

就業的歸就業 擴招的歸擴招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1日 10:57 南方都市報

  時至年底,大學生招聘現場人山人海的場面,顯示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和競爭的殘酷。有鑒于此,在19日的教育部年度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周濟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列為2005年工作難點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周濟部長還宣布了2005年高校將繼續擴招,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為475萬人,比上年實際增長8%左右;碩士研究生招生31.6萬人,比上年增長15%左右。

  一方面是嚴峻的就業形勢,另一方面是昂然挺進的擴招。此新聞剛剛發布,立即引來網民罵聲一片。更有甚者,直斥擴招為“教育大躍進”。其實,自1995年試行高等教育擴招以來,討伐的聲音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理層面的質疑商榷和坊間的詬病漫罵,匯聚成一股與擴招共生共漲的逆流。而否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巨大的就業壓力。如果把學生視為大學這個“人才加工廠”出產的成品,銷售不利時,希圖緊縮供應以解困,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就是這樣界定大學職能并進而得出否定擴招政策的結論。

  問題是到底何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英國教育家亨利·紐曼曾經說過:“訓練是大學的職責,這種教育不是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為了某種特定的職業或專業,也不是為了研究或科學,而是為了智力而訓練智力,是使智力能夠感知其合適的對象,是為了最高級的文化。”顯然,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智力訓練和人格完善。或許,這種定位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顯得不合時宜,但這恰恰是大學的使命所在。普及高等教育并非讓大學放棄獨立精神,放棄自己應該擔當的使命和責任。

  從這個角度來看,擴招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而在我國高校擴招即將邁進第十個年頭的時候回頭盤點,收獲斐然——高校門徑擴大,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但是由于擴招和高等教育本身被摻雜了太多非教育因素,譬如拉動內需,譬如緩解就業壓力。這些不能承受之重讓擴招異化,讓教育扭曲。但如果因此就否定擴招并退回到象牙塔之中,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比無異于南轅北轍。

  在傳統社會,人們篤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價值觀念,并遵循著“學而優則仕”的行事方式。教育的目的異化成為一個個具體的物和現實性的需要,接受教育成為一種標志身份和地位的符號。尤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一紙大學通知書,成為進入體制內晉身社會精英的通行證,大學生畢業根本無需親自過問工作,因為有政府給操心分配。

  計劃體制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多年積習在人們心中留下的烙印難以磨滅。從今天人們對擴招的諸般責難中,仍然可以看出對過去時光的留戀。不獨民眾,教育部門同樣也沿襲了這種觀念。因此,教育部才反復強調要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而在前不久教育部的規定中,今后的高校評估將把就業工作作為核心指標之一,實行“一票否決制”。上行下效,有些學校則把就業指標與教師的收入掛鉤。究其根源,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還沒有從過去的角色中轉換過來,因而模糊了自己的職能定位。教育部門的根本使命就是為被教育者提供盡量優質的教育,管到推薦就業,既有民眾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也是“大政府”的慣性思維使然。

  擴招是擴招,就業是就業。擴招是為了增加受教育機會,就業與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關聯并受其制約。教育機會的增加,并不會降低就業率,相反只會讓人才之間的競爭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并一勞永逸地解決就業問題。反對者眼光所盯住的只是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如果放大到社會總體就業狀況來看,其荒謬性不攻自破——不上大學,難道就不用吃飯穿衣就業?限制乃至取消擴招,切斷廣大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只會讓經濟在低層次徘徊,讓社會上充斥著大批非大學生失業人口和大量廉價勞動力而已。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就業新聞 全部擴招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 <blockquote id="6ss62"><table id="6ss62"></table></blockquote>
    <cite id="6ss62"><option id="6ss62"></option></cite>
  • <blockquote id="6ss62"></blockquote>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