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國家大劇院怎樣體現公益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1日 03:20 第一財經日報 | |||||||||
盧一弓 12月13日是國家大劇院開工建設三周年紀念日,大劇院工程業主委員會主席萬嗣銓透露,國家大劇院的今天和未來至少面臨三大困局:一是建成后到底歸誰管理;二是建成后的國家大劇院到底是公益性質還是企業性質,未來如何經營;三是缺少資金,劇院預算總投資是26.8838億元,但實際需要30億元。
在任何一個項目開始運作之前,確定它的經營者和經營模式是連開一家小小的雜貨店都應該做的事情,但在我國卻出現了國家大型投資項目要“出生了”還不知道“孩子”該由誰撫養、如何撫養的局面。其實,不僅是國家大劇院,國內類似的許多大工程、大項目(包括大企業),都遭遇過或者將有可能遭遇類似的困局。 安邦分析師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缺乏戰略分析,但這只是表面原因,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程序缺乏所造成的。決策程序不透明、不公開,公共工程決策缺乏公眾參與,也缺乏對決策人的責任追究機制。現在說這些當然已是“事后諸葛亮”了,但我們必須吸取教訓,才不至于重蹈覆轍。 目前,國家大劇院面臨的最大公共性危機是:建成后的國家大劇院是按公益性原則運轉還是按企業化模式經營?面對這么一個占地巨大、容納觀眾特別多、維護成本驚人的劇院,如果要堅持公益性原則,國家必須每年拿出巨額財政資金補貼給國家大劇院。如果要走企業化經營之路,平民百姓如何負擔得起一張門票1000元甚至更高?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大劇院未來的經營模式沒有最優選擇,只有次優選擇。公益性模式下的國家大劇院經營或許在票價上會有所降低,但低到什么程度才能體現公益性原則,本身就是個難題。就像北京六大世界遺產要漲價一樣,30元、40元體現了公益,80元、100元還是公益嗎?而且,許多公益性演出本身就是賠本買賣,演出越多,賠錢越多,這樣,管理方為了節約成本,會傾向于盡一切可能減少演出活動。這就有可能使國家巨額資金投入的國家大劇院出現工程、設備的閑置浪費。這同樣是“公共性”的喪失。 如果走企業化經營之路,則是另一種經營模式:管理費用會趨向于節約,演出場次趨向于增加,中央財政不必再撥款支持,每年還能收取一定的租金。但這樣做的代價是普通百姓承擔不起高額票價。但應該看到,企業化經營對國家財政更有利,對全體納稅人更公平,也更公正。在這里,國家公共工程有“大公益”和“小公益”之分:有利于全體納稅人,為大公益;只利于極少部分納稅人,則為小公益。 因此,按企業化經營方式來進行,通過全球招標確定經營者,同時適當給予租金優惠,要求其每年安排一定場次的公益性演出活動,不失為“大公益”和“小公益”兼顧的好辦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