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轉彎后需要及時回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8日 17:20 和訊網-財經時報 | |||||||||
當國家統計局數字告訴人們,11月份的CPI(消費物價指數)出人預料地同比僅小增2.8%的時候,央行也發布公告指出,“各項貸款增速回升,儲蓄存款明顯增加”。當月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4.71萬億元,同比增長14%,增幅比上月末高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為9.24萬億元,增長13.8%,比上月末高1.2個百分點。 “儲蓄存款明顯增加”,顯然是為了說明央行加息之后的效果;那么“各項貸款回
當然,貸款數據更是如此,而且貸款期限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短期貸款增量,遠遠大過中長期貸款增量。11月當月,各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1495億元,同比多增509億元。其中,當月新增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425億元,同比多增356億元;新增中長期貸款1034億元,同比多增103億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按前11個月,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19691億元計算,要在短短的未來一個月之內,完成今年年初預定的2.6萬億元貸款增量、貨幣供應量17%的增長,恐怕絕對不可能了。 這并非僅是一個指標是否可以完成的問題,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11月CPI突然的加速下滑,以至于市場產生了中國可能重回通貨緊縮困境的擔憂,這或許與前一度的貨幣過緊密切相關。 面對現實人們不禁會問,今年年初預定的2.6萬億元貸款增量、以及貨幣供應量17%增長的目標,它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央行今年5月就做出了今年第四季度CPI可能回落的判斷,但為什么那時候沒有采取預調措施? 毫無疑問,未來CPI的慣性下滑或許勢不可擋,而究竟會下滑到什么水平,現在難料,但至少存在下滑到1%以下的可能(CPI漲幅1%以下,是國際公認的通縮區間),因為市場已經顯現出一些不妙的跡象。 前不久,國內一位著名的金融學家在一次報告中就指出,今年年初,貸款是企業想要,銀行也想給;到了年中,貸款是企業想要,而銀行不想給;現在(11月初),貸款是企業不想要,銀行也不想給。 按照這樣的邏輯,下一步會不會出現“銀行想給、而企業不想要”的狀況?在我們看來,很有可能。因為,盡管本輪宏觀調控的主張是“有保有壓”,但貨幣政策做為總量政策,在結構調整的方向上所能發揮的作用過于有限。于是,緊縮為主也就在所難免。 因此,真要出現“貸款銀行想給、而企業不想要”的狀況,那將意味著,貨幣政策傳導到CPI,并維系在理想的水平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換句話說,相對緊縮的貨幣環境已經改變了市場預期,現在要把他轉回去,恐怕也不很容易。尤其是對轉軌過程中的中國企業而言,他們對宏觀信號反應相對遲鈍得多,在此現實條件下,使他們正確認知宏觀信號的分寸,實有難度。 難度或許還體現在另一個方向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傳導到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在中國十分艱難。因為,如果消費總量上漲平緩,那么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傳導到CPI必然依賴終端消費品產能的淘汰,依賴企業間的收購、兼并或重組。但在中國,企業收購、兼并、重組談何容易?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企業甚至最終熬到破產邊緣,也不愿主動尋求被兼并的出路。 因此,目前的狀況必須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如果原材料和動力價格在全球經濟復蘇的條件下,不能有效回落,而最終消費品價格又在需求有限的抑制下,不斷下滑,那么企業的利潤空間就會被相應壓縮,進而難逃破產的命運。但是,失業率將如何?社會安定又將如何? 在我們看來,此次“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當屬及時,但當調控成果顯現之后,其所必須的反方向預調似乎有些遲疑。其實,這就像開汽車一樣,轉彎后,需要及時回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