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勵志佳話到公平丑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7日 12:37 南方都市報 | ||||||||
作者: 曹林 一位貧困大學生在食堂里偷偷吃剩飯——從12月6日開始,這個消息從某高校BBS傳出后立刻成為一起公共事件,在關懷貧困生生存狀態的輿論中,高校救濟制度受到強烈批評。這個帖子從當晚在學校BBS上發出到次日中午,有14000人次點擊閱讀了此文,不少人回帖說“高校貧困生吃剩飯并非偶見”(見《新華日報》報道)。
國家每年為貧困生撥款并不少,可最需要救助的人卻靠“吃食堂剩飯”度日——無疑,“貧困生吃剩飯”成為“公平丑聞”,救濟制度首當其沖遭到批評也在情理之中。那些眾所周知的道理就沒必要贅述了,筆者感興趣的是:“貧困生吃剩飯”如果發生在過去,肯定會被當做“勵志佳話”廣為傳頌——逆境成才、梅花香自苦寒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發生在今天,這種事情立刻成了人人喊打、慘不忍睹的“公平丑聞”,沒有絲毫浪漫的剪影和佳話的想象力。從勵志佳話到公平丑聞,其中的意蘊耐人尋味。 “貧困生食堂吃剩飯”這類事情在過去見得多了,我們的正史野史中充斥著這樣的故事。比如“鑿壁偷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比如“囊螢映雪”:也是勤學而無燭,冬天晚上把書拿到室外借著雪的光讀書,夏天靠收集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光“勤學而無燭”就有這么多掌故,更別說什么“勤學而無食”、“勤學而無衣”了。 用今天的標準看,他們是超級貧困生。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這些“超級貧困生”的故事被當做勵志佳話廣為傳頌:皇帝褒獎之,地方官表彰之,史官渲染之,老師贊揚之,家長崇敬之并教之于子孫——絲毫沒提到過什么“不公”。而類似的事情,在今天怎么就成為“公平丑聞”?說到底這是儒家傳統的流逝和民權意識的張揚。 無疑,作為古代傳統官方意識形態,儒家文化是為王朝統治服務的,這決定了其愚民的一面:通過道德訓誡來掩飾王道的不公,為貧富差距涂脂抹粉,麻醉民眾,維護王權穩定——用勵志麻醉百姓,用佳話掩飾不公,用勵志佳話愣是把貧富差距問題演繹成為美談。 如今,在現代思想的啟蒙下,民主、自由、平等、權利、法治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儒家傳統中那些忽視老百姓的價值觀也化為歷史的灰燼,公民崇尚“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民眾信仰“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之本”,社會認同“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應該得到保障”的正義觀,民權意識張揚,公平追求彰顯。在儒家傳統的煙幕散盡后,在民權成為公民身上流淌著的血時,此類問題必然會撥動他們的神經。 寫到這里,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哈爾濱人力車夫駕車時撞死了富人一條狗,被逼給狗磕頭,激起了社會公憤——我想,“富人逼車夫給狗磕頭”這事如果發生在過去,說不定會與“韓信受胯下之辱”一樣,成為勵志佳話。 佳話越來越少,丑聞越來越浮現;道德想象力越來越“匱乏”,人們越來越“正視慘淡的民生和淋漓的鮮血”;剪影色彩越來越淡,世象越來越清晰——這一切說明我們的時代越來越真實,越來越理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