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風險監控才能確保國資持續盈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16:20 東方早報 | |||||||||
“中航油事件”無疑是12月13日央企負責人會議的焦點話題,雖然今年中央企業整體利潤大幅增加,但在推進國資改革過程中,如何建立更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盡可能防范類似高風險事件重演,已成為各方面高度共識。 今年本是央企整體盈利的難得大豐年。相關統計顯示,110月央企利潤增長高達532%,全年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均超過6%。但是應該看到,一方面這些利潤中的大部分
作為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當然深知風險監控的極端重要性,更深感加速推進相關制度建設的緊迫性。因此針對55億美元巨虧的切膚之痛,李榮融強調要防范風險管理,必須加強投資管理,完善財務報告系統,使風險管理日常化、制度化,避免盲目進入期貨等高危風險投資領域。 國資委明確提出“當前的重點是加強投資決策的風險分析”,這體現出各方面對國資實現保值增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回顧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如何盡快扭虧是許多央企負責人肩負的最艱巨使命。為實現這一重大轉變,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和引入投資等擴張性行動,自然成為這些企業高唱的主旋律。而那些有所盈利的央企,則在急于做大規模、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利益驅使下,忙著猛鋪攤子大量投資、收購合并,由此形成一輪以積極財政和直接投資為首要拉動力的擴張熱潮。 但經濟世界里從來就沒有免費的午餐。“中航油事件”及今年以來接連發生的數起惡性礦難和空難,均以極為嚴酷的方式提醒我們,盲目擴張投資必然會付出多么沉重的代價,對投資風險再不予以充分重視,相關企業的持續盈利也將越來越難以實現。如何在有效規避風險的情況下穩妥實現國資保值增值,不僅事關企業經營者的前途和直接監管者政績,更是全體國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航油巨虧等惡性事件,從反面印證了風險監控與持續盈利的辯證關系,值得深思。 我們認為,現在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加強風險監控,而是如何確保相關制度能落到實處并發揮效用。在數十年國資管理實踐中,我們其實已經形成了不少成體系的責任分擔和相互監控措施。比如按中航油集團的相關規定,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原本無權自行決定進行大額期貨交易,更不能未經申報從事超過套期保值量的油料期貨投機炒作。然而在其總裁陳久霖的強勢把持下,上述明確的風險監控規定實際上形同虛設,中航油不僅狂炒油料期貨,甚至在數月連續巨額虧損之后,其母公司竟然仍對具體情況不甚明了,上下失職之嚴重讓人觸目驚心。 曾有人在中航油出事后替陳久霖抱屈,歷數他此前為中航油創造的利潤和貢獻,并反問如果這次中航油違規炒期貨賭對方向猛賺了數億美元,難道也要問責嗎?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論調,其實質是只管最終結果而不論經營過程,這種簡單的以盈虧論成敗的國資管理思路,正是相當多的本可以發揮效用的風險監控措施失靈的深層原因。 因此,只盯著風險監控制度化建設,很容易就做成對付上級機構和公眾的表面文章。建立健全投資風險防范機制、重大投資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和子企業財務管理集中制等,都不是什么今天才提出的新思路,不少央企在這方面早已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但由于沒有充分落實,這些措施沒有阻止大問題不斷出現,今后也很難說就不再出現類似嚴重問題。 我們認為,要真正實現國資風險管理的日常化和制度化,必須在統一認識、完善相關措施的同時,特別強化法治的保障作用。應當充分考慮,當前國資管理體制和具體措施如何盡可能平滑地與現行相關法律體系對接,從而通過完善法治體系和嚴格執法,對所有國資經營者形成強大法治威懾力,并確保出現違規和違法行為時,可迅速啟用相關問責追究機制予以糾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