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國經濟表述:溫和的制度改良漸行漸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07:31 北京晨報 | |||||||||
“審計風暴”兩度橫掃部委 “我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誰都不得罪了,這是辯證法。”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如是說。
確實,6月與11月,2004年的這兩次“審計風暴”,從中央刮到地方,涉及幾乎所有部委力度之大,20年來前所未見。 今年6月下旬,李金華所作的《審計工作報告》引起強烈的反響。 結果如此觸目驚心:國家電力公司原領導班子決策失誤造成78.4億元重大損失;國家體育總局挪用中國奧委會專項資金1.31億元興建職工住宅…… 從7月開始,人們開始追問地方審計部門在干什么?果不其然,今年8月,“審計風暴”蔓延到地方,各省、區、市的大量違法違規問題被揭出。 11月1日,又見審計清單,再次讓人觸目驚心。其中,國土資源部累計挪用資金6307萬元;中國工商銀行存在各類涉嫌違法案件線索30起……隨后,審計署又披露了人事部、鐵道部、貿促會等部門的審計結果,違規涉及資金達到十幾億元。 -“倒蝴蝶”引發“問責風暴” 很多人在為“倒蝴蝶效應”耿耿于懷。有一種理論——印度洋上空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在太平洋掀起一場風暴。而中國的“審計風暴”之后,最終卻發現又還原成了“一只只蝴蝶的翅膀”——你審你的,我干我的。 甚至還有反彈,就在6月“風暴”之后,有的“問題單位”公開抱怨,審計結果公開后影響了工作“士氣”。 光是審計署的一紙聲明,明顯震懾力不夠,但這已經不是審計署力量所及的范圍。值得慶幸的是,今年的“審計風暴”過后,已能見“問責風暴”的雛形。 9月23日,審計署新聞發言人就11個部門單位和4個地方政府整改的工作作了通報。11月2日,媒體又公布了5部局1銀行的整改情況。有消息說,在今年下半年的“審計風暴”中,有近千名官員受到處理。 但還有缺憾。審計清單至少涉及41個中央部門和21個省級地方政府,可目前已經公布整改的部門僅20來個。 -“逢離必審”將成慣例 中央顯然對改革積弊下了最堅定的決心。審計署宣布,從明年1月1日起,對干部審計范圍將擴大到地廳級、國企領導要“逢離必審”,2007年起全面公開各項審計內容,要更透明。 更進一步的消息是,審計系統很有可能在2010年實現中央對地方審計機關的垂直領導,在相當大程度上解決基層審計機關的獨立問題。 中國有千百年的“青天老爺”情結,審計長李金華的誠實和勇氣令人欽佩。可人們有理由希望,將來能多一些制度規范,少一些個人悲壯。 晨報記者 張旭光 “郎顧公案”128天 全國激辯國企產權 128天后的今天,“郎顧公案”當事雙方——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和格林柯爾總裁顧雛軍已逐漸淡出,而以他們的爭論為起點的一場國企產權改革大討論卻剛被點燃。 2004年,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在這場大辯論中,上至政府官員、經濟學家,下至平民百姓,都在思索國企產權改革的方向。 國企產權改革中存不存在國資流失,是誰以什么方式分享了它們?這是”郎顧之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8月10日,郎咸平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發表演講。一周后,顧雛軍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遞交訴狀,指控郎咸平對其構成了誹謗罪。“郎顧之爭”戲劇性地浮出。 郎咸平善于從企業財務報表中分析問題,而顧雛軍卻認為他只憑報表分析就得出結論,是“江湖郎中”的做法,但他又始終拒絕透露企業資金的來源。隨后,雙方之間的爭論充滿了火藥味兒。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在企業家影響力節節攀升的關鍵時期,郎咸平作出的指責對企業家群體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在下半年,郎咸平不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企業家的公開責難。 -產權改革啟蒙年 在經濟學家“對陣”民營企業家之后,大討論升級為“挺郎派”與“倒郎派”兩派經濟學者的對陣。這一層次的論戰焦點在于,國企改革的路要往哪里走? 一邊是以周其仁、張維迎等為代表的“倒郎派”學者,他們曾以偏向“新自由主義”的觀點為國企產權改革出謀劃策,認為競爭優勢來源于交易成本的最低化,要保持競爭優勢,就要對產權進行有效的制度安排。 另一邊則是支持郎咸平的“新左派”,這一派更注重實踐,主張政府看得見的“手”去調控經濟、強調要重振國有企業。 政府干預還是市場自主調節,這歷來是論爭的焦點;是效法歐洲大陸,靠政府扶持國有企業實現產業升級,還是效法美、英,以完全市場化的制度安排決定企業命運,這也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命題。 這已不是對“郎顧之爭”的簡單回應,不同經濟學流派的交鋒更像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國企產權改革的思想啟蒙。 -“郎顧公案”的制度呼應 在這場辯論中,有人在重提經濟學家的良知,有人在呼吁對企業家的尊重,而他們爭論的問題關系到成千上萬普通職工的生計。從論戰的第一天開始,人們始終在等待著一個說法。 10月29日,作為國企出資人代表的國資委以《人民日報》評論的方式回應了“郎顧之爭”,提出“停止經營層持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對企業家分享國有資產的擔憂。 本月,國資委又首次加入全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會議,國有資產損失和安全問題成為下階段審計工作的重點。 目前看來,國資委的做法正向郎咸平的觀點慢慢接近,但實際上,關于國企改革的討論才剛剛開始。2005年,國企改革問題仍會繼續成為熱點,這場影響廣泛的大討論功不可沒。實習記者 張黎明 跌破1300點 股市“百日維新” 從上證指數意外跌破1300點大關的那一天——2004年9月9日,至今已近百天,我們把這段時間定義為中國股市的“百日維新”。 盡管此前中國股市已經低迷近3年,但5年的“鐵底”被跌穿的這一刻仍讓人驚詫。春節剛過,“國九條”出臺,市場一片看漲之聲,似乎牛市啟動已成定局。誰也想不到,半年過后,中國股民反而要面臨更痛苦的抉擇。 不過,“禍兮,福所倚”,正是這樣的反差使監管者痛下決心整治中國股市。這場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也將因此注定成為中國股市一次輝煌的涅 。 切實落實“國九條”,曾被認為是拯救低迷的中國股市的靈魂所在。 “國九條”指的是年初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里面談到了九點意見,把發展資本市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這被看作是中國資本市場將迎來“第二春”的信號。 然而,隨著頻繁的新股發行,指明了路線圖的“國九條”卻在近半年多的時間里,進入了相對的空白期。 直到9月份股指跌破1300點,管理層才正式踏上落實“國九條”之路,各種重量級利好信息輪番密集出臺。 無奈的是,股市卻一直不為所動,在1300點之上勉強維持。由于這些政策的效應大多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落實“國九條”之路仍然漫長。 -券商的救贖之路 股市長期蕭條,使得券商面臨生死劫,今年幾乎成為了“券商托管年”。 今年秋天,證監會向眾券商下達了“自查令”,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進行摸底。 在“自查風暴”的同時,多家問題券商被“斬落馬下”,被各資產管理公司托管。這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扶優汰劣”。為了扶持優秀券商做強做大,證監會先后批準了八家券商進行創新試點。 種種跡象表明,明年年底,很可能將出現首批退出證券市場的券商。 -“王小石案”引燃發審改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歲末,“王小石事件”又觸動了證券市場的敏感神經。被檢察機關批捕的證監會官員王小石,據稱是因為倒賣發審委委員名單。 許久以來,圍繞著證監會存在各種質疑和猜測。王小石案發后,中國證券發審制度遭到了暴風雨般的指責和批評,證監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12月7日,一則“中國證監會第七屆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出現在證監會的網站,這是自有發審委以來的第一次。有評論稱,“王小石事件”成了證監會發審制度改革的契機。晨報記者 王莉 ●相關鏈接 數字2004之制度篇 ●69億 審計署11月1日公布《中國工商銀行2002年度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查出各類涉嫌違法犯罪案件線索30起,涉案金額69億元。 ●17.2億 審計署11月17日公布《鐵道部2003年度預算執行審計結果》,發現違規滯留資金17.2億元。 ●5218萬元 審計署11月17日公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2003年度預算執行審計結果》,發現其中5218萬元未繳財政專戶。 ●5.3萬億元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在日前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透露,今年1至10月,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銷售收入快速增長、實現利潤大幅提高、資產質量不斷改善,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可突破5.3萬億元,實現利潤突破45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9.21507萬億元 截至10月底,全部186家中央企業資產總額9.2150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凈資產總額3.94732萬億元,增長10.5%。預計全年凈資產收益率可達到6.6%,比上年增加1.6個百分點;總資產報酬率可達到6.2%,增加1.2個百分點。 中央企業通過開展清產核資和執行新的會計制度,不良資產比率大幅下降,資產質量進一步改善。 ●39名 12月6日,證監會在其官方網站上公開發布了第七屆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候選人名單,共39人。這也是證監會歷史上首次公開就發審委候選委員向社會征求意見。 ●75% 日前有調查顯示,在投資中國股市的股民中,資金額1萬至5萬元和資金額5萬至15萬元的小股民分別占23.18%和36.94%,二者合計占投票總數44007票的60%以上;而15萬元以上的投資者占39.88%。 這些投資者自2001年下半年以來損失慘重,其中虧損50%以上的占被調查總數的48.7%。這一普遍性的虧損現狀,最終導致投資者痛苦地選擇告別股市。 在“如果有新資金,是否還會投入股市,以及入市多少”的調查中,74.99%的投資者選擇了“再也不會投資股市”。 舒彤/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