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評政府陷入的是怎樣的沉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4日 09:29 中國經濟時報 | |||||||||
單士兵 12月12日的《新京報》與《京華時報》都刊發了本年度北京網民評價政府活動的消息。據主辦方稱,今年的評價結果及市民意見建議的具體內容將不像去年那樣在網上公開。今年北京共有4000多人參與網上評價政府的投票,而去年收到網民有效票數141634張,約是今年的32倍。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網絡成了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北京開展網上評價政府,就是希望通過現代信息傳播媒介,更好的傾聽民意。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對評價政府的熱情卻迅速的冷卻下來了,今年參加評價政府的網民只是去年的1/32,這極大地說明,人們對評價政府的興趣的急劇減退了,廣大網民也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這樣的“沉默”,是不是政府部門都做得太好,讓人們無可挑剔了呢?我看顯然不是,人們對網上評價政府提不起勁,還是與主辦方對“評價結果不在網上公開”有關。因為連評價結果也不能公開,這樣不透明的做法,就使網上投票行為只能處于“黑暗”中運行了,人們本身寄望于通過“投票行為”來發表的聲音,也就與“沉默”無異了。 那么,今年為何又不公開網上評價政府結果了呢?據主辦方解釋說,是由于去年評議結果公開后,對政府某些部門的工作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讓我很納悶,網民的評價,本質上就是一種民意的表達途徑,不論如何,這都是為政府部門增添了一個傾聽民意的渠道。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相關部門只要坦坦蕩蕩,積極吸收有益的建議即可。即使網上評價出現某些“誤差”,對也可以通過信息手段,予以證明,來還自身清白,來求得更高的公信力。我想不通,這又何來“不利的影響”呢? 今年參加評價政府的網民只是去年的1/32,這是一個怎樣的比例呀,如此驟降的速度,極大的說明,在評價政府面前,越來越多的網民選擇了“沉默”。這讓我突然想起已故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些關于“沉默”的表達。王小波說:“沉默的大多數比較謙虛、比較樸直、不那么假正經,而且有較健全的人性。沉默有自己的語言,沉默也可以傳播。在今天的話語圈里,也許我能說明當初保持沉默的理由。而在今后的話語圈里,人們又能說明今天保持沉默的理由。”原來,沉默并不代表無知,沉默也不代表沒有異議。 毋庸諱言,網民成了沉默的大多數,與網上評價政府的結果不再公開有關。不再公開,意味著不透明,這自然就會引起“沉默”的人們太多的猜想。比如對我來說,可能會猜想,是不是因為過去網上評價所指出的問題,仍然未能引起重視,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積弊未除、積重難返”,于是內心有愧,才無法面對網民的評價呢?當然,這樣的猜想正確與否,又恰恰是今天無法獲知的。正如王小波所說,沉默的說明總是要滯后于沉默。 的確,人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文化中選擇。就網上評價政府來說,今年網民出現“沉默的大多數”,我以為,是一種遺憾。因為這樣的沉默,最終只會成為一種掩蔽,讓一些部門存在的“弊病”,不見陽光,在陰暗中滋長。這也不利于政府部門有效的解決“痼疾”,提高辦事效率,更有損于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我以為,這種用掩蔽和蒙騙換來的“沉默”,不是良性的沉默,更不會是最后的沉默。 當然,我們也渴望一種沉默。在《戰國策》中,有一篇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講的是齊威王開始不擅于納諫,結果被蒙蔽得厲害。后來,齊威王開始下令,對能進諫者,大加賞賜,結果,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由于所提意見得到有效整改,一年之后,即使進諫,也沒什么可以說的。我以為,這樣的“沉默”,是一種認同,是一種肯定,這才是當前一些政府部門最應該追求的“沉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