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也需要關懷:誰來關愛現代企業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15:33 《浙商》雜志 | |||||||||
對于企業家,社會上“捧”的人有之,“傍”的也不少,“恨”得癢癢的也大有人在,但發自內心去愛,特別是關愛的人少! 在許多人眼里,企業家是向社會索取的,是通過社會資源的再分配與整合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利潤;所以,企業家應該為社會承擔責任、應該為社會作貢獻。災區捐款,人們會想到企業家;希望小學的建設,人們會期望企業家;甚至家鄉的公路建設、水利設施等等,都
誠然,企業家應該比常人更有能力去奉獻。但客觀地說,只要企業家依法經營、依法納稅,他并沒有承擔公益事業的法定義務。為國家創造稅收、解決就業,就是他們報效社會的一種方式。而企業家的發展是建立在他們承擔了常人難以承擔的風險,以及承受了許多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基礎上的。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在自覺地反饋和回報社會。 創業艱辛誰人憐? 說說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王均瑤。一位從長沙出來跟王均瑤打拼的“元老”曾經告訴均瑤集團新聞辦副主任鄒建中,王均瑤吃飯從來沒有正點!并說他總是吃方便面。 “去年9月,他在請假做了一次手術之后,回來上班的他忙得不可開交,因而那段時間就總看見他吃方便面。有一個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我還記了日記。那是出差之前,他讓秘書泡了一碗方便面,抖開一包榨菜絲,一邊吃,一邊交代工作,吃完就邁開大步開拔……”黨委書記陳理敘述起那段經歷心情格外沉重。 創造了億萬財富,自己卻往往是方便面匆匆打發。這是為什么?當然,這里的吃方便面,不同的階段,情形是不一樣的。企業家在創業之初,往往還在社會底層,很少會有人關注到他,那時的吃方便面,是一切都得靠自己,所謂冷暖自知。 審視一下我們身邊成功的企業家,哪一個沒有經歷過艱辛和挫折呢?在他們創業最艱難的時候,有多少人在關心他,默默地或者無私地幫助他呢? 為政績,多少人在“捧殺”企業家? 企業向政府要土地,原本只需20畝,領導拍拍企業家的肩膀說:“要把企業做大做強么,給你200畝吧 。”企業要蓋一棟樓,蓋到8層了,政府領導來視察,說:“到18樓吧,顯示一下我們民營企業的實力和地方經濟的形象”;又一個領導來了,說,“加把勁到28樓吧。”這樣,企業的樓層越來越高,負債率也越來越高了。放眼四望,這樣的例子有多少? 一些地方領導為了完成招商引資的任務,拼命給企業家加溫。隨著企業家“擴張”的項目越來越多,企業家的榮譽也越來越多。而一些企業家為了在領導面前表現境界與覺悟,常常一擲千萬捐獻慈善事業,企業的資金鏈卻岌岌可危。 誰能知道,一個企業家在10多個榮譽光環的籠罩下有多累?他一年要趕多少個會議,要飛多少個城市,要慷慨解囊多少回? 王均瑤最后一次出席大型社會活動是哪一次?據了解,是6月19日,作為上海市浙江商會會長的身份率領浙江商會140多人赴上海市崇明島進行商務考察。而在此之前的6月5日至15日,他還是以商會會長的身份率團前往歐洲考察。 “去歐洲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很差,但他還是堅持要去,他說因為他是會長,去歐洲考察是他挑的頭,他理應要帶隊。那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社團的出訪行動。所到的意大利、比利時、德國、法國等地都受到了熱情的歡迎和接待。王均瑤把這一次的出訪叫做‘初扣歐洲之門’”。均瑤集團新聞發言人陳理說。 記者還知道,王均瑤在這段時間還使均瑤黨委成為了上海第一家直屬市社會工作黨委的民營企業黨委。之后,還出席了美總統出口委員會的訪華代表團圓桌會議等。也許沒有人知道,王均瑤當時是怎么硬撐著病體參加這些活動的。 為什么?外面的人不知道,企業的人,王均瑤身邊的人不知道他的病情嗎?那是因為企業的人、或者身邊的人習慣了仰視王均瑤,習慣了被王均瑤按排和關照,人們不會想到:王均瑤,這個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或者是領袖的人會倒下。所以,他們輕視了他的健康問題。 王均瑤的一個朋友說,王是被累死的。這個累,有公司事務之累,有企業快速擴張與今年經濟形勢下的壓力之累,有各種社會關系和榮譽帶來的的應對之累……。 危機時刻,誰伸援手? 可以說,沒有一個企業從不會遇上危機。企業總是在不斷地化解危機的過程中發展的。所以說,危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不懂也不進行危機公關。 有一個現象很奇怪。那就是媒體與企業,在企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就像貓和老鼠。企業想方設法要躲開媒體的視線,而媒體偏偏不依不饒,集中兵力,調動“狗仔隊”窮追到底。 為什么會這樣?這首先是因為企業對媒體的不信任或者溝通得不夠,總以為媒體會借機炒作。而媒體在得不到正面消息的情況下往往會出手更狠——一旦媒體獲取了“內幕消息”。 也許,這也是王均瑤化名王華,而不敢以真名看病、住院的原因之一。也是均瑤集團在那么長時間里隱瞞王均瑤病情的原因之一。 是的,企業家風光的時候錦上添花的人很多,但企業發生危機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懷著真誠的心去理解、去鼓勵、去幫助企業度過危機和難關呢? 所以,企業在危機的時候害怕與媒體接觸。其實質是怕媒體將企業的危機公之于眾而影響到企業與銀行、與政府、與合作伙伴、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因為商場是殘酷而勢力的。在商場只有錦上添花而沒有雪中送碳,銀企之間尤其如此。商場不相信眼淚。 我們不敢用道德來要求社會——銀行、合作伙伴等來幫助企業化解危機。但可以用投資的理念幫助有關方面認識到: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也是為自己做的一個商業投資。 王均瑤生前做了不少公益事業。投身光彩事業,為西部移民開展萬戶農民養牛計劃,捐款1000萬元設立大學生西部創業基金等。那么,在王均瑤生后,社會能否善待他的均瑤集團,給他的后繼者一個機會,一點信任,一點支持? 王均瑤帶著未了的心愿走了。聽說,他在遺書里寫到,希望社會不要在他死后去打擾他的家人。他的突然離去,在令人扼腕的同時是給了許多企業家輕輕的一擊——惺惺相惜的企業家們想到了什么呢?他們前進的腳步是否會因為王均瑤的離世有所放慢?缺少了關愛的創業與奮斗有時會顯得脆弱與意義蒼白。 而一旦社會缺少了企業家的創業與奮斗,社會又將怎樣? 嬰子 鏈接:民營企業家壓力面面觀 親疏壓力 國有經濟才是“親兒子”,支持民營經濟是理不直氣不壯。在這樣的社會觀念下,民營企業家常常違心要求給自己的企業戴上一頂紅帽子,結果就留下了一系列的后遺癥。 道德壓力 所謂的民營企業家的“第一桶金”的“原罪”問題給民營企業家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歧視性壓力 盡管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但在政策層面上還有許多歧視性。有的產業部門甚至已經向外資開放,卻對于民營企業設置壁壘,如公司上市控制、貸款審批等。 關系壓力 在政府主導的漸進式改革方式和發展模式下,地方政府的支持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可說極其重要。為此,民營企業家為了給企業創造好的環境就不得不抽出時間“擺平”各種關系。不僅勞神傷財,而且落得搞壞風氣、助長腐敗的罵名。 競爭壓力 民營企業搞好了,伸手者多多,虧本了,只能自己承擔。因此,只能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一方面,在應對上述壓力中已經體力大減,另一方面,隨著入世之后外資的大舉進入,民營企業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 勞資矛盾壓力 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對于民營企業家來說,如何既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又能調動工人勞動積極性,防止因勞資沖突影響企業長期發展和效率是一個需耗費巨大精力的事。 改編自《經濟日報》2004年11月11日9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