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財政政策 為貨幣政策松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2日 10:27 《財經時報》 |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的貨幣政策走向將有如何變化?特別是2005年穩健的財政政策確立后,貨幣政策會為此而做何種調整?近日召開的央行會議有了明確答案:2005年中國仍將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由此,中國終于實現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穩健”。 12月6日上午,央行行長周小川主持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和貫徹落實具體措施。基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和強調的“一個深化、四個加深”和“科學發
在經濟增長、物價、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中,物價,即通過貨幣政策穩定物價,是央行的核心職責。但物價又不是央行一家政府部門可以獨立掌控的,財政政策對此影響甚大。如2003-2004年,中央實施宏觀調控過程中,已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為了“增長”而長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難免產生高通脹與高失業并存的滯脹局面,也極易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 事實上,早在三年前,理論界就有過積極財政政策“淡出”的熱烈討論。自2002年起,中國經濟開始走出低迷,顯現復蘇跡象,2003年GDP更是達到了9.3%,已恢復到經濟潛在增長區間,整個國家經濟增長已步向繁榮期。 近三年長期國債的發行量,也顯示了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健的過渡:2002年至2004年國債發行量分別是1500億元人民幣、1400億元人民幣和1100億元人民幣,依次遞減,且遞減幅度加大。這是政府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步驟淡出而精心鋪路。 但2003年中央依然做出了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大決策。當年結果是,前三季度不僅GDP增長高達8.5%,而且投資增長也高達30.2%。這種過熱的投資趨勢,事實上為積極財政政策淡出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論據。但在2003年第四季度,經濟學界對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應淡出依然爭論不休。原因是,一方面經濟學家無法認定當時的經濟是否確實過熱;另一方面,人們擔心積極財政政策一旦退出,通過國債資金已經興建的大批在建工程將會成為爛尾工程,而這顯然不利于經濟的穩定。 于是,中央決定2004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今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僅減少300億元;而貨幣政策方面,若不是4月以來宏觀調控關緊了“土地”與“信貸”兩個閘門,全年的信貸投放規模估計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從表面上看,目前物價的最高峰已經過去。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經歷了今年三個季度高位運行之后逐漸趨穩。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比9月回落了0.9個百分點。有關部門預計11月、12月將繼續這一趨勢。但是物價上漲仍面臨較大壓力。當前,糧食價格上漲所造成的影響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相當部分的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最終會以成本推動形式傳導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去。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也開始“補漲”,漲勢高過糧價。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居民對通貨膨脹預期也在提高,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容小覷。 現在面臨的矛盾是,目前貨幣投放量偏低,按照計劃今年人民幣要新增2.6萬億元的貸款;從未來看,在現有市場和體制改革不到位的情況下,宏觀經濟的發展會給政策的調控帶來“擠兌”效應和“兩難”境地,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需要各方面配套的協調遞進。因此不難預測,2005年央行在金融企業改革和健全金融市場體系上會有大文章可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