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慈善者的權利和慈善組織的公信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20:10 中國青年報 | |||||||||
鄧聿文 日前,一則來自中華慈善總會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中華慈善總會所獲捐獻中,70%來自國外和港臺,國內富豪的捐贈僅占不到15%。 很多人把它與《福布斯》雜志前不久搞的一次大陸慈善排行榜相聯系。在這個榜中
七成都未出現。而根據《福布斯》雜志的美國慈善榜統計,10年內,美國的富豪對各類慈善組織的捐贈總額超過了2000億美元,單一個比爾·蓋茨基金會就擁有資金280多億美元。于是他們發問,同樣都是有錢人,為什么美國富豪選擇用慈善捐贈的方式來回報社會,而中國的富豪們在積累起巨額財富之后,卻沒有這么做呢?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媒體也從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比如,從大的方面來看,中國經濟總體水平還不高,民營企業尚在發育之中,可用于慈善的資金本來就比較少;中國在慈善捐贈方面的稅前減免制度不完善,現行的稅收政策并不鼓勵企業家捐款,捐獻的款項越多,額外支付的稅也就越多,從而抑制了富豪的捐獻熱情;目前的慈善組織基本上還是政府部門的延伸,而濃厚的政府色彩,多少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因為沒有人會喜歡“壓力捐贈”等等。從小的方面來看,有的富豪發家致富本不是通過合法的途徑,怕捐獻會引起社會對自己財富來源的關注,招來麻煩;更多的則是國人慈善意識淡薄,富人有錢寧愿一擲千金購買名車別墅,也不愿拿出一個子兒去救濟那些生活無著落的窮人,等等。 應該說,這些原因分析的都很到位。然而在我看來,有兩個根本問題被很多人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就是慈善者的權利和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某種意義上,它是制約現階段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兩大癥結所在。 先說前者。慈善者的權利主要包括兩項:一是對自己所捐善款的知情權,二是對自己所捐善款的干預權。知情權指的是捐助者有權知道自己所捐的錢用到了什么地方,是如何分配的;干預權指的是捐助者有權對所捐款項提出具體的使用意見,慈善部門不得違背捐助人的意志。 但是在現實中,慈善者的這兩項權利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干預權就不用說了,捐款人連起碼的知情權都沒有,很少有慈善組織或接受捐贈的單位,向捐款者或社會公布有關情況。 慈善者權利的缺席與慈善組織缺乏透明度息息相關。一個慈善組織是否有公信力,關鍵看它是否透明。也就是說,慈善組織公信力的基礎建立在“透明的玻璃口袋”上,這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慈善事業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證。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中國目前慈善組織的賬目基本上是不對外公開的。財務制度不透明,會導致資金運用效率不高,若再加上監督制約機制缺失,很容易引起內部腐敗行為的發生。前兩年引起轟動的胡曼莉事件就是一個警示。今年8月,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原牡丹江口腔醫院院長劉同英,利用手中的職權,以購買醫療設備為名,貪污由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日本委員會的捐款折合人民幣104萬元。由此來看,最侵犯慈善者權利的,莫過于少數人毫無顧忌地貪污善款了。而這樣的事情只要發生一起,就足以挫傷人們的慈善之心,對慈善事業產生信任危機。 提高公信力是當前慈善組織面臨的最大問題。好在一些慈善組織已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比如,北京市慈善協會前不久宣布,明年該協會將以進一步提高公信力為目標,公開承諾隨時接受捐贈者審查賬目。同時計劃在年底,通過媒體將慈善款物的收支情況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中國慈善事業要獲得發展,一方面,要讓富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味靠道德說教無濟于事,須動用政策和法律調控機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捐助都是依靠道德支撐的,不可能通過法律和政策去強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證慈善者權利的實現,既是對慈善組織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接受捐贈的弱勢群體的權利的保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