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搭臺奶企唱戲 牛奶鮮字背后還有多少文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18:09 中國青年報 | |||||||||
經濟調查 記者 董偉 “指南”還是“指北”
“生鮮”和“新鮮”有多大區別?恐怕語言專家也難說清楚。但在12月5日舉行的“學習《通則》促進奶業健康發展專題研討會”上,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必須加以區別。因為,這涉及到一個行業的興衰、中國870萬頭奶牛的存亡,以及百萬計奶農的生計。 不過,他們沒有說清,這么多人參與區別這兩個詞的動力,更多地來自于他們自身及背后企業的利益。 他們是,北京、上海、江蘇、廣州、杭州奶業協會以及四川省乳業專業協會的有關人士,還有上海一家大型乳品企業的有關負責人。 國家質檢總局《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規定,“牛奶只要經過任何一種加工處理,就失去了生鮮的意義”。這引噴了中國奶業積蓄已久的火山———常溫奶和巴氏殺菌奶的爭奪,因為可能面臨死地而公開化了。有意思的是,這次臺前唱戲的,大多是身份微妙的行業協會成員。 廣州、上海、四川、江蘇等地的奶業協會首先公開質疑,對象是5月9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及其延伸出的《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因為媒體介入,引起了公眾的注意。而12月5日,這種反對的聲音終于在北京匯集,來了個大合唱。 西安奶業協會秘書長王為民說:“北京奶協提供了一個炮轟逼‘宮’的場所,很好!” 當天上午,到會的十數家奶業協會負責人和上海光明乳業(資訊 行情 論壇)副總郭本恒依次發言。用詞輕重不同,或從英文翻譯或從行業分析,但是意思卻是一個——— 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沒有征詢相關人等意見的情況下,編制了《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斷章取義地借鑒國際慣例,導致明年“十一”以后所有奶制品都不能標識“鮮奶”字樣,這嚴重地損害了公眾的利益。 雖然與會人員盡量不提及企業所受的影響,但是郭本恒開篇第一句話:“我感覺《指南》好像是指到北方去了,是‘指北’。” 而記者追問上海市奶業行業協會加工委員會主任顧佳升,《指南》的解釋是否有利于依靠常溫奶打下中國奶業大半江山的伊利、蒙牛時,他起先說肯定是有利的,但是馬上改口說:“至少他們不敏感!” 口水下的乳業大戰 有業內人士評價說,當前的“鮮奶標識”之爭看似突然,實則是“巴氏奶”和“常溫奶”一直斗爭的激化和延伸,背后,還夾雜著國際包裝業資本和中國奶業協會、乳制品協會兩大協會的對立。 來自權威機構的分析說,世界人均乳品消費為104公斤/年,發達國家達到320公斤/年,而我國只有7公斤/年左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項對中國奶業的研究發現,1990年至2001年,城市居民每增長一個點支出,其用于牛奶的消費增長是15%。如此之大的市場誘使大大小小的資本力量投入其中。 有分析認為,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這些企業粗略地劃分成兩大陣營: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常溫奶派和以光明、三元為代表的巴氏奶派。兩派不僅在市場上你爭我奪,而且分別背倚中國乳制品協會和中國奶業協會,各有一批“專家”通過口水打壓對方。 去年,奶業市場的大事件無外乎“還原奶黑幕”和“鮮奶標識”推廣。而這兩件事目的只有一個:挑戰常溫奶市場霸主地位。 據了解,常溫奶憑借保質期更長、儲藏更方便等優點一直在競爭中占據上風,吃下市場70%的份額。巴氏奶則通過打“新鮮牌”、“營養牌”步步緊逼。去年年底,有報料者稱,市場上大量的常溫奶都是由進口奶粉勾兌還原而成,而還原奶的營養成分則值得質疑。一時間形成口水旋風。 包裝企業浮出水面 而在12月5日的會上,顧佳升告訴記者,近幾年中國奶產品的增速是40%,而奶源的增長率卻不到20%,“其中的差額怎么填補?就是靠進口奶粉!而且,主要從新西蘭進口。即便是用鮮奶做原料,常溫奶也會由于在135攝氏度下4秒時間的超高溫殺菌處理而致使乳清蛋白、氮氨酸、賴氨酸、光氨酸、葉酸等營養物質被大面積毀壞。” 他認為,巴氏殺菌奶則不同。它不僅只能由生奶制成,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生奶的營養。”所以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巴氏殺菌奶被稱為“鮮奶”,占到95%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是以伊利和蒙牛為代表的常溫奶派卻認為,巴氏奶常溫奶在營養上并不存在孰優孰劣。伊利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張智武說,“同樣用活魚燒菜,你不能說清蒸的是活魚而紅燒的不是。”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也表示,目前國際上普遍允許使用還原奶生產酸奶及乳酸菌飲料,這與用生鮮奶為原料生產的產品主要營養成分基本一樣。至于說到流行,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家就很青睞常溫奶。不過,中國的奶制品企業由一個很小的圈子發展起來,有些各霸一方的老總們以前都是熟人、朋友,所以雖然時有爭奪,但是“并不足以為外人道哉”。只是,國際包裝資本的進入,才讓陣營各自清晰起來。 據了解,包裝占據了常溫奶近一半的成本,包裝的成本決定著牛奶的成本和零售價格。 進入中國25年的瑞典利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軟包裝供應商,在中國的無菌包裝機和無菌包裝材料市場占有90%以上份額。其中,70%的生意集中在乳品行業。 去年,利樂在中國提供了110多億個包裝,而且抱緊了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國內兩大“常溫奶”生產巨頭。而1994年成立的國際紙業(上海)有限公司是全球包裝業的另一巨頭———美國國際紙業在中國的分支。由于無力撼動利樂在常溫奶包裝上的強勢地位,國際紙業則通過支持巴氏奶來打開自己的局面,先后和新希望(資訊 行情 論壇)、光明乳業、廣東燕塘牛奶以及北京三元締結“巴氏鮮奶策略聯盟”,并出資籌辦各“鮮奶標識”推廣活動。 此次《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的提法,不僅讓巴氏奶派的“鮮奶標識”運動功虧一簣,而且面臨全面“繳械”的境地,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記者就此致電國際紙業,被告知,知悉這方面情況的市場部沒人。 但是在此次會議上,四川省乳品專業協會會長魏榮祿認為,針對《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的爭論,“不是中國乳品工業協會和中國奶業協會的矛盾問題,也不是巴氏消毒奶和常溫奶的矛盾問題,更不是利樂和國際紙業的矛盾問題”,而是關系到消費者知情權和切身利益的問題。 但有人評價說,魏榮祿所說的“由于標識不清受到最大傷害的還是消費者”的確沒錯,但是雙方的較勁卻也不是人們捕風捉影。 而記者致電國家質量監督局,得到消息說,本打算由發改委和質檢總局等聯合發布的關于鮮奶問題通知將由發改委單獨進行。對方并沒有解釋原因,但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因為質檢總局內部就鮮奶問題也存在分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