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外語崇拜于不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12:14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本報評論員 伍里川 據12月8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今后,福建省從事經濟、會計、新聞等20個專業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申報職稱時,將不用再考外語。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另一條消息:據新華社4月18日報道,南京市晉升中、高級專業技
兩條消息的匯合立刻讓筆者心生奢望:“不考外語”會不會形成一股旋風,陷外語崇拜于“不義”? 長期以來,外語被人“捧”上了天,直接表現就是逢考必須過外語關,逼出了全民學外語這樣一個時代景觀。景觀的出現并非因為太多的人喜歡外語,而是如果你不會外語的話,考試、求職、報職稱、接受考察常常意味著失敗,給個人的前景蒙上陰影。區區外語,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在這種險惡的現實面前,人們獻身可笑的外語崇拜正襟危坐,既像朝圣,又像輕薄,生生搞出外語熱。這一切歸結于外語的工具性,而不是外語本身的魅力,實在讓人感到悲涼。 然而,“考試產業”方、用人單位、審核部門……卻對外語的功利性,和成為一種標準時的簡單化,加以十二分的期待,因為好處多多,最起碼可以塑造權威性,還可以把傾斜的競爭、慘烈的淘汰正常化,你不能怪誰誰不近人情,只怪你不會外語。由此,不是外語必備的專業或崗位,也被人為設置了外語關,似乎沒有英語的障礙,人們參與社會競爭的沖刺就會軟弱無力,這種思維的誤區,有時直接表現出一種看客傳統的流毒。在社會輿論、用人單位的暗示或誘導下,一種“沒有外語是萬萬不行的”恐怖心理迅速傳染了大眾,于是白發人苦記單詞、幼兒園上馬外語成為不怪之怪。 這種氛圍,雖然促成了外語(主要是英語)的迅速普及,但以外語一刀切為標志的惡性競爭卻留下了社會心理危機后遺癥,并且造成了隱性的人力、時間浪費。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長何兵博士就曾撰文認為,職稱評定設置“語檻”嚴重不合理。 不必諱言,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中文空間”迅速擴張,取代了許多原本屬于外語的勢力范圍,許多網站完全具備中、外文切換功能,那些原本不會外語就會面臨諸多交流“盲區”的領域,常常只要輕點鍵盤,就會毫無障礙地完成下載和傳播。 科技的發展使我們越來越接近語言隔膜的被打破,這是人類之幸,在外語過去凌駕于中文之上的“知識話語強權”逐步喪失的今天,再抱著“惟外語考察人”之論不放,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嗎? 福建和南京的做法值得稱道。但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與外語崇拜保持一致的“外語禁區”相比,這20個系列專業顯然是個小數目。而且,比申報職稱更不必惟外語卻惟外語的領域還有很多,如自學考試等,因此,外語崇拜的最終被打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因為如此,福建和南京的做法才尤其讓人期待。 作者為本報首席編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