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明的連續尷尬再敲社會警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7日 11:02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評論員孫德宏 關于清欠,關于維權,我們有那么多的“條文規章”,有那么多的“相關部門”,有那么多的“專業人士”,何以總是“問題仍然嚴重”?又何以使得自知無能為力的“熊德明們”一次一次地“放棄社會正常投訴渠道”?難道這些問題真的只有總理過問才能得到解決嗎?
近一周多來,媒體上關于熊德明的新聞又連篇累牘,甚至整版整版地“糊”著。 這位一年多前一直默默無聞了幾十歲的農家婦女,在近一年多來,三次成了社會明星:一是去年10月,因為她向總理反映欠薪問題并獲得迅速解決而引起一場全國性的“清欠風暴”;二是出名后有太多的人請她幫討工錢,而她又無能為力,于是只能于今年3月也進城打工,幾個月后,自認“更適合養豬”而回鄉;第三次就是這一次,11月29日,她受鄉親重托前往溫州,為在那里打工而患上“矽肺”病,生活陷入困境卻又始終得不到廠里賠償的老鄉討說法———這一次熊德明之成為新聞,是因為其聲勢頗大的“名人民間維權”而客觀結果卻“甚不理想”…… 認真想想,熊德明的三次“出名”之舉都頗多無奈,而且后兩次不僅無奈,還愈來愈尷尬。 對熊德明而言,進城打工是一種無奈;對大多明知一個農婦恐怕也無能為力而又求其討薪的民工而言,更多也只是一種內心的僥幸。因此,熊德明之無奈和求助者之僥幸,不僅反映了熊德明的尷尬,更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尷尬———討薪之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目前勞動關系的不規范,和一些相關部門的失職、甚至瀆職所造成的。 這一次,對熊德明來說,情況似乎更為復雜更為艱難。 據《北京青年報》上周六的報道說,先是“碰面”:區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區政府的說明,“熊德明表示滿意,但她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就剩下的問題盡快作出答復”;接下來是“行動”:“一次解決不可能”,“熊給企業造成壓力”;然后是“受挫”:“老板不同意政府意見”,“律師稱老板沒誠意”;最后是“失蹤”:(熊德明)“到記者房間后突然大哭”,“離開賓館后斷絕聯系”…… 上次的尷尬是討薪太難,此次的尷尬是維權太難。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為農民工之難。 我們注意到,關于熊德明的這一次,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名人民間維權”的法理問題,這其中涉及她維權的“代理資格”是否“合法”、熊之方式“甚至可能誤導一些人放棄社會正常投訴渠道”等問題;二是因為熊不懂法,民工也不懂法,有關部門不會配合等原因,熊此次維權將無功而返———我們以為,這些當然都是問題,但實在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那么多人有“資格”,那么多人懂法,這問題不也并未得到較好的解決嗎?倘若那些既有資格又懂法的“部門”或人們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一個普通農婦又何苦去做這種非己所長之難事? 我們以為,熊德明的這一次的尷尬,乃至“大哭”,所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應該是:我們確該真正深刻地反思一下我們在建立一個和諧的勞動關系,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關于清欠,關于維權,我們有那么多的“條文規章”,有那么多的“相關部門”,有那么多的“專業人士”,何以總是“問題仍然嚴重”?又何以使得自知無能為力的“熊德明們”一次一次地“放棄社會正常投訴渠道”?難道這些問題真的只有總理過問才能得到解決嗎? 熊德明一年來的無奈、尷尬、“大哭”,都經過了媒體“比較充分的報道”。應該說,我們見過許多名人或“準名人”們的炒作,但就熊德明而言,我們更傾向認為這是一個普通善良農婦的無奈之舉。惟其如此,我們才說,對農民工的工資問題、權益問題,無論如何要引起社會的極其高度重視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