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是官位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7日 09:16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本報評論員 伍里川 2004年,是新聞發言人制度勃興的一年,新聞發言人的培訓、履職和亮相一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當前,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已從國家部委推廣到地方區級政府部門。 學者劉建明在其主編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中認為,新聞發言人是“國家、政黨
如今看來,各地在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時,都嚴格遵循了這一點。筆者驚訝地發現,新聞發言人制度部分地成為“副職”發言人制度。如南京市教育局、統計局、建委等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均是該部門的副局長或副主任。 不僅如此,筆者還經常從報道中發現,新聞發言人的官味越來越濃。一些報道對新聞發言人的稱謂完全套用“某部門新聞發言人加官職”的“公式”,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附在“新聞發言人”之后的官職是被刻意強調的,似乎不如此,就不能顯示新聞發言人的分量和政府部門重視某件事的程度。 由此推及一個疑問,我們一些地方實行的究竟是新聞發言制度還是新聞發言人制度?或者換句話說,新聞發言人制度究竟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發言”為本? 當“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一種正式的、公認的也是約定俗成的稱謂,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稱謂雖如此,“發言”與“人”孰輕孰重,還是應當區分清楚的。眾所周知,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并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那么,在這里,新聞發言人發言才是最終目的,這個最終目的不是把新聞發言人制度舉辦成官位。否則,在官位思想和本位主義的主導下,新聞發言人首先就容易滋生特殊思想,遠離公眾。本報記者去南京某部門采訪新聞發言人時,就曾遇到人為設立的重重關卡,最后導致采訪失敗。連記者都那么難于接近新聞發言人,老百姓又會怎樣呢?其次,“官味”濃了,“民味”就會淡,最后,受利益訴求所限,新聞發言人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小,甚至聽不見。以最近發生的“女播音員死在副市長家中事件”為例,女播音員死了一個多月了,謠言滿天飛,卻始終不見新聞發言人出來發言。岳建國先生就此在《南京日報》上發表評論,提出“別讓新聞發言人制度成為花架子”。誠如斯言。 在這類事上,沒有新聞發言人該不該出來發布消息回答問題的爭論,只有在什么樣的思想主導下堅持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要義。讓相當級別的官員任新聞發言人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我們必須反思,在制度設計上向民意俯身的新聞發言人制度變得官味濃厚,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作者為本報首席編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