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新實踐(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6日 10:54 南方日報 | ||||||||
人們對法的信仰主要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礎之上,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我國古代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說,說的是法律面前無特權;《管子》云“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則是論述公平對形成社會風氣的重要性;一代名相魏征極力反對以主觀好惡量罪定刑,要求“權衡所以定輕重,準繩所以正曲直”,也就
沒有司法公正,群眾不信仰法律;而如果群眾不知法懂法,也就不會或者不善于運用法律。只有廣泛開展面向群眾的法律服務,使群眾切實感受法律所帶來的公平、公開和公正性,群眾才能逐步建立起守法的意識。法律服務涉及到了多個方面,除了幫助群眾維護合法權益,還要引導廣大群眾在經濟和社會交往中,特別是在處理各種矛盾糾紛時,自覺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促進安定團結,維護社會穩定。 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要求。毫無疑問,在全省廣泛開展“學法守法,與法同行”的主題教育實踐系列活動,有利于建設群眾的現代公民人格,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另一方面,知法守法教育更要求公職人員尤其是廣大領導干部積極參與,提高自身法制水平,強化憲法和法律意識,提升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帶動全社會營造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意見》亮點:在全省廣泛開展“共鑄誠信,共創文明”主題教育實踐系列活動,使廣大群眾做到:真誠待人,誠實處事,以誠立身;珍惜信譽,信守諾言,以信立業;平等競爭,以質取勝,以誠實勞動獲取合法利益。 “誠信”為關鍵 誠實守信作為一種道德追求,在我國古已有之,“仁義禮智信”是先人提倡并力求遵循的行為準則;孔子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歷代人們所熟誦。可以說,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落后閉塞的封建社會尚且講求誠信,在現代社會,經濟日益市場化和國際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現代化,更需要以誠信維系和支撐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開展“共鑄誠信,共創文明”主題教育實踐系列活動,是當前我們建設和諧廣東的基本內容和根本保障。 現代公民的立身之本 在現代社會,誠信是個人立身處世、創業致富之本,它不僅是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道德品格,是提升自身素質和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一種人人必須遵守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無論從事哪個職業的公民,都要自覺做到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用誠實勞動獲取合法利益。是否誠實守信,不僅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覺悟,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發展。只有誠懇老實,有信無欺者,才能形成完備的自我,具備高尚的人格力量,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不講誠信,不僅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真誠、和諧的關系,導致相互間不信任和欺騙,自己也必然難以獲得長久而真正的利益。 市場經濟要求以信立業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