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6日 10:11 中國科技財富 | |||||||||
生產效率的增長是判斷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運行的最重要的單一指標,它決定了真實收入、通貨膨脹、利率、利潤和股價的變動情況。 作者 張江湖 資本深化提升美國勞動生產率
生產效率的增長是判斷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運行的最重要的單一指標,它決定了真實收入、通貨膨脹、利率、利潤和股價的變動情況。投資者認為美國“生產率的奇跡”仍將持續下去,這一信念支撐了美國股價的估值水平高于歐洲市場,從而流入美國市場的巨額資本彌補了這個國家經常項目的巨額赤字。與之相對照,由于歐洲國家人力成本頑固的剛性,它們的經濟一般被認為要低效得多。 就“生產效率增長”一詞,經濟學家總是爭執不休,似乎應該存在一個達成廣泛共識的定義。然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美國喜歡用非農部門人均每小時的產出來衡量生產效率。自1996年以來,美國這一指標年均增長達到3%,是1990年代前半時期的一倍。如果用人均每小時GDP來衡量,1996年至今,美國生產效率的增長要相對緩和些,達到年均2.2%,大致相當于法國和英國同期的水平,但比德國和意大利要快。并且,用人均每小時GDP來衡量,1996年以來,美國生產效率的增長也在加快,而大多數歐洲國家則在減緩。 然而這僅僅反映了勞動生產率。更好的衡量標準是多要素生產率,也被稱作是全要素生產率(TFP),它試圖將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一并考慮進去,以此來描述經濟效率狀況。如果工人配備了更好的機器和裝備,這一指標會自動提升每小時人均產出,但是考慮到額外的資本投入后,整體經濟的效率可能并沒有得到提升。經濟學家戴維.歐文認為,投資者更應當看重全要素生產率,而不僅僅是勞動生產率,因為前者是考察經濟體資本回報的更好的衡量依據。如果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完全是由公司加大資本投入所導致的,它就不能準確反映出資本的投資回報。 問題是,全要素生產率更難以衡量。把生產所耗費的時間加總,比衡量股本的價值要容易得多。OECD出版的報告給出了這方面對比的數據:近年來,美國的生產效率顯得并不是那么具有傳奇色彩。自1996年以來,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只增長了1.2%,而90年代上半段年均只增長了0.8%。事實上,自1996年以來,法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得更快,達到1.4%,而英國的增長與美國持平,甚至德國(0.9%)也差得并不多。美國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遠遠遜色于其在勞動生產率上的提升,主要是由于“資本深化”,即每個工人所配備的機械裝備,特別是IT設備大幅增加。這是導致其勞動生產率在近年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 如果采用真實產出的方法來衡量,全要素生產率與勞動生產率的跨國對比就不會因國家差別而大大地扭曲。例如,許多經濟學家懷疑,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的GDP增長——并由此其人力資本效率——被高估了。因為美國的統計學家對產品的質量,特別是計算機的質量,做了大幅度的調整。此外,美國統計學家把公司在計算機軟件的支出算作投資,而在大部分歐洲國家,這部分投入只被看作營業支出,因而被剔除在最終產出之外。90年代中葉以來,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美國軟件開銷的巨幅攀升使GDP大幅增長。但是美國統計學家把資本支出既看作投入又看作產出,因而高估了資本支出的增長。而使用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對比,被扭曲的程度就比使用勞動生產率要小。 資本深化在美國人力資本生產率增長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人們對其持續性提出質疑。現階段,美國人力資本效率的增速出現下降,這是正常的,但有經濟學家擔憂,由IT投入所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會被減弱。IT生產設備的價格下滑趨勢已經減緩,這表明IT產業的生產效率增速已經下降。并且,90年代末的大量資本投入已經減緩,這意味著未來必將制約人力資本效率的增長。 美國人力資本效率的增長可能會減緩,盡管它仍快于1996年之前的水平。相反,對歐洲國家來說,這是個天賜良機,可能帶來驚喜。在現有體系上的改革開始結出碩果,勞動生產率增速開始加快,這一方面企業因應國際競爭,一方面也是政府的干預。例如,一些德國大公司已經得到工會的允許,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以節約成本。 另一位經濟學家指出,歐洲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已經開始提升。例如,1990年,法國汽車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美國的50%,到了2000年,已經提升到美國同行業的75%,這主要是因為競爭的加劇和管理的提升。同一時期,法國公路運輸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也從只及美國的61%增加到85%。 為什么經濟統計數據表明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生產效率下滑?部分原因是,與資本投入相對照,工作制度的改革,例如降低收入所得稅,相對資本支出,人力成本的支出減少了。這鼓勵公司招募那些原先失業的低級能的工人,這又把勞動生產率的增速拉低了。所有這些因素都表明,采用多元素生產效率比勞動生產率更好。 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出現波動 對中國而言,從1980年前后進入經濟起飛階段,保持了一代人時間的高增長。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高達9.1%。國內外的各種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之所以高于改革前,關鍵在于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資本或勞動權重計算),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在33-47%之間。與此同時,資本存量出現了較高增長(為9.3%),但低于1952-1978年期間的增長率(11.5%)。這就解釋了改革時期中國出現經濟高增長,并不是由于資本增長明顯上升,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由負變正作出重要貢獻,相對改革前提高了5.2-6.5個百分點。 然而這一經濟高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高增長并沒有能夠持續下去。1995-2001年期間經濟增長率為8.2%,低于長期潛在增長率(9.3%-9.5%)。經濟增長來源發生重要變化:資本存量再次出現高增長,達到11.8%,資本深化大大加快,而大批高校畢業生進入勞動大軍,使中國人力資本出現年均2.8%的高增長。與此同時,就業增長率明顯下降,出現經濟高增長,就業低增長的情形。而全要素生產率明顯下降,為0.3-2.3%之間,大幅度下降了2-3個百分點。這表明,1995-2001年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低下,全要素生產率明顯下降。 對于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為什么下降的問題,經濟學家給出的看法各有不同。有分析認為,中國低廉的真實資本價格,例如實際貸款利率,大大低于實際工資增長率,鼓勵廠商多用資本、少用勞動,多投有形資本、少投人力資本。 世界銀行所作的報告《2020年中國》,發現1998年以前,中國TFP可以通過勞動力由低效率部門(主要是農業部門)向高效率部門轉移來提升,而1998年以后,這種情況沒有出現。 還有分析認為,中國TFP波動還與發展階段有關,例如,1995年后大量的基礎投資、環保投入都會降低TFP,但這些長期對社會福利有益的TFP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從國際對比看,高度發達國家TFP都很高,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很快時TFP都比較低。日本由明治維新開始追趕發達國家,早期TFP為0,直到五六十年代進入發達國家,TFP才高起來。美國早期追趕英國的時候TFP也很低,成為高度發達國家后才高起來。 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創造更多就業,使經濟增長持續下去,意義更為重大。目前中國甚至還要經歷一段相當長低TFP的時期,但是也許這樣,中國才能大幅度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經濟增長速度、TFP長期趨勢總是下降的,關鍵是中國能夠在經濟增長率降低之前實現富裕國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