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的開場小氣的謝幕 中日雙贏合作將劃上句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5日 11:0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張季風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11月,當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問中國,正式提出向中國提供ODA(政府開發援助)。到今天,日本對華ODA已經伴隨著風風雨雨的中日關系走過25個春秋。鑒于近日日本首相小泉發表將要停止對華ODA的談話,預示著這一中日雙贏的合作,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帶著遺憾劃上句號。
日本也是對華ODA的戰略得益者 日本對華ODA包括對華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其中日元貸款規模最大,從1979年到現在,累計總額已達3萬億日元,約占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的一半左右。 當時,日本政府決定對華提供ODA,是有其戰略考慮的。從政治方面來看:主要是維持穩定的日中關系;從經濟方面看:其一是能源因素,其二是開拓中國市場。而中國接受援助的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利用日資加快經濟建設步伐,促進中日經貿合作,早日實現“翻兩番”的宏偉目標。 日本政府決定對華提供ODA的一個重要經濟動因是希望從中國進口更多的能源,特別是煤炭。增加從中國的能源進口,可減少日本能源對中東地區的嚴重依賴,這對日本的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意義。因此,在早期的對華日元貸款中,與能源開發和能源運輸相關的項目占了最大比重。 20多年來,日元貸款項目內容隨著中國經濟形勢和發展需要而發生變化。20世紀80年代是以交通、能源等社會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為主,近年來則以環境保護和援助內陸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為主。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了環境污染,日本政府資金援助對環保事業的傾斜有利于中國解決環境問題,同時,也可避免中國環境污染將給日本帶來的影響。 日本政府提供的ODA一方面支援了中國的經濟建設,增進了國民感情;另一方面也為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機會,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合作。2003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1337億美元,比1979年增加了近20倍。同時,日本對華ODA,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中國這一潛在市場變為巨大的現實市場。近年來,中國特需已經成為拉動日本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僅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日本對華ODA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 日本對華ODA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小 ODA原本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履行的一種援助義務,援助國停止援助,這是援國的權利。而小泉首相在中日關系比較微妙的現在,突然單方面提出近期將要叫停對華經濟援助,令人費解。不過,仔細分析起來,也并不奇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日本加快“政治大國化”的步伐,對華ODA政策中的政治色彩不斷加深。日本官方把開發援助作為外交手段的傾向日趨明顯。日本每年在討論對華ODA數額的時候,都會引起日本政界的一片喧囂,ODA似乎成為日本打中國牌的一種“利器”。實際上小泉的談話只不過是為了迎合日本右翼勢力的拙劣表演而已。 日方曾多次抱怨,中國對ODA的正面宣傳不夠,而事實上日方對ODA的雙贏效果,特別是給日本帶來的戰略利益,也很少宣傳。許多有良知的日本學者就曾經說過:“有些日本人批評中國對日本提供的ODA不感謝,那么中國放棄戰爭賠款,日本向中國感謝了么”。 在中國需要資金援助的時候,ODA的邊際效用最大,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ODA的邊際效用越來越小。現在日本對華ODA的總量,若用美元計算,約為180億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接近5000億美元,居民個人存款余額已達11萬億人民幣。即使日本目前結束對華經濟援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因此小泉在這方面向中國施壓,不可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只能使中日關系越來越復雜,其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