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限制私家車之后產生的擠公車效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3日 20:03 中國青年報 | |||||||||
畢舸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我國首個《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要抑制私人交通工具過度使用城市交通資源。 抑制私人交通工具過度使用城市交通資源,是一個明顯的悖論,首先就與整個中國
有評論尖銳地出:如果僅僅限制私家用車,而不對大街上比比皆是的公車進行限制管理,城市的交通資源緊張問題就得不到根本解決。這話說得好。筆者還想說:如果僅僅限制未來的私家車購買者,而不對已購私家車者進行同樣的限制,城市的交通資源,恐怕就會成為少部分人的專利使用品了。 常識告訴我們,已購私家車者,基本可以算“先富群體”,以企業老板、高級白領等為主。目前提出的限制私人交通工具,無非有兩種做法:對私家車設置比以往更高的門檻,包括繳納更多的費用,劃定更多的禁入區域;或者干脆不給這部分私家車上牌的機會,徹底根絕買車人的欲望。這時,就形成了一個“擠公車”效應,即大家爭先恐后地擠上公車,先上車者先占據座位,后來者只能站著,最慘的,則是當這輛公車滿載而動時,其他人被拋下,只能眼睜睜看著公車絕塵而去。 我們這些懷揣著私家車夢的后來者,當初沒有足夠的條件,能夠早日圓夢;如今,當我們正要跨入購車族的行列時,夢卻被打斷了。先富群體享受了當初汽車開放政策的便利,所有后果,卻要后來者承擔。筆者并不反對對私家車進行必要的、合理的政策疏導,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交通資源日漸緊張的社會。不過,任何政策的推行,普適性和公平性是須臾不可少的。讓一部分社會群體為汽車政策的改革承擔代價,是不公平的;讓一部分社會群體為另外一部分社會群體的行為承擔代價,更不公平。 在這里,筆者突然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目前許多城市對電動自行車排斥,小排放量車是否也會遭此尷尬境遇?某些地方政府動輒推出“堵”而不是“疏”政策,是否需要檢討一下自己的公共管理思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