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背后是一種利益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3日 09:27 新京報 | ||||||||
北京故宮、頤和園、八達嶺長城等六大景點的大幅漲價牽動了許多人的神經,在媒體對“想怎么漲?為何要漲?漲多少合適?收入增加后怎么用?”的層層追問中,漲價背后的利益機制也漸漸被剝離出來。 旅游資源,在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講,是一種公共產品,它不僅僅是某一個單位或者說北京市的“私有財產”,它是中國的,乃至是世界的自然、文化資源。作為供給社會的公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反映供給能力和居民的消費水平,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對旅游資源進行適當的價格調節,這本來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在這個調價方案中,我們看到的是成倍,甚至兩倍、三倍的上漲。 這種漲價考慮到了居民的心理承受力了嗎?是否掂量了一下更多的外地來京旅游消費者的錢包?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都有這么一個特點,一旦資源變得稀缺了,就喊著要漲價,市場好像變成了一個萬能的工具,可以調節一切。卻不知市場的局限性往往使得市場經濟變成了一種壞的市場經濟。 這也讓筆者想起了這兩年水、電等資源的漲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在參加國家資源報告編寫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的一個案例,廣東省自來水公司在水資源漲價舉行聽證會的時候,有人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廣東省自來水公司前年還賺錢,而去年就開始虧損了?廣東自來水公司答不出來。實際上他們漲價搞了一個雙掛鉤,就是自來水公司可以按漲價后的營業額提一定的百分比變成工資。有了這種利益機制,他當然就喜歡漲價。 現在來看北京六大景點的漲價,他們所給出的理由是:體現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彌補保護資金缺口,限制超負荷的參觀客流。這都是有可推敲之處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是靠貨幣來表現的嗎?資金到底存大多大的缺口,需要漲這么高的價嗎?以漲價這種制度設計能限制“參觀客流”嗎?從廣東省自來水公司的漲價中我們也應該有所啟示,我們有理由懷疑這六大景點背后存在的利益機制。 我們必須明白,自然、文化遺產資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資源,遠遠超過狹隘的經濟價值。現在對于這些自然、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北京,全國上下都似乎存在著一種危險傾向,以為這可以與一般資源一樣用等同于“拍賣”的方式來追求利潤最大化。將政府對遺產的資源管理又混同于政府與一般國有企業的關系,企圖通過市場定價來阻止資源的流失和浪費,這是重大的概念混淆。 □彭興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