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收費:僅僅是不再漲夠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2日 18:20 人民網-華南新聞 | ||||||||
隨著天氣轉涼,南粵的天空似乎清爽了不少,但來自湖南某貧困縣、就讀于廣州某省屬高校中文系的小胡臉上卻多了一層愁云,氣溫降了,惱人的寒風總是喜歡從他那幾件薄薄單衣的縫隙里往里鉆,實在有點冷,更煩人的是衣服總要換洗,更冷的天還沒有來啊,可他能穿出的冬衣就這么幾件!兜里還有200多元,但這是填肚子的饅頭、白飯和青菜,是不能拿來買衣服的。更使人
心虛的是期初申請的助學貸款還不知在哪里,學校天天催著繳納4000多元的學費,可4000多元這么一個“天文數字”的學費在哪呢?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出自己解決的辦法,唯有硬撐著,等助學貸款吧。想起這些,小胡心中一片迷茫! 大學收費:大部分家庭難以承受之重 日前,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說,今后我國高校教育的收費不能再漲了。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來看一些數字。 中國從1989年開始實行大學收費制度以來,高等教育的收費已從當年的年學費200元翻到了2004年的5000元以上,漲幅至少25倍。年學費5000元,對我國大部分家庭來說是個什么概念呢?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7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5000元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9%,占農民人均年收入的190.1%。事實上,學費只是大學生花費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住宿費、課本費、生活費等必須開支,一個大學生一年的最低消費不上10000元,也有8000元。”廣州醫學院學生處副處長李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肯定地說。 將此標準與60年前我國開始具有正式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20世紀20-30年代的大學學費相比較,也可看出個大概。當時我國國立大學每年學費約22-40銀圓,師范類甚至不收學費;據有關數據顯示,當年普通工人的月均工資約為22銀圓,一個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費為454銀圓,國立大學的學費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費的份額大約5-10%,或者相當于一個工人兩個月的平均工資;另外從貨幣購買力看,上世紀30年代國立大學學費22銀圓相當于今日人民幣880元。 對當代中外各國大學收費情況作一個比較,也許會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從世界整體而言,學費占人均GDP的比一般在20%左右。2001年,美國大學平均學費5000美元,約占美國人均GDP的15%;英國大學平均學費1100英鎊,占英國人均GDP的7.3%;西歐和北歐等許多國家,其大學生的教育是免費的,許多東歐國家的高等教育也實行免費與廉價制度。 如此昂貴的高等教育收費,連一向“才大氣粗”的廣州人也覺得難以承受。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中心近日組織的高等教育收費調查顯示:廣州七成家長認為高等教育收費太貴。 于是,與大學生相關的一些不應發生的“怪”現象開始浮出水面:東北某農民由于無力供養即將進入大學校園的兒子而“含羞”自殺;北京某大學女生在互聯網上廣而告之:“誰能供我讀完大學,我就嫁給誰”;為籌集來年學費,武漢某大學生鋌而走險,在網上大肆行騙,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還遠遠不足 針對高等教育收費日益增長、貧困大學生絕對人數節節攀升的現實,從國家、各級地方政府到各高校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形成了我國高等學校中以“獎、貸、勤、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系。 但是,這種資助還存在眾多的問題。比如在國家助學貸款發放上,就有大學新生了解國家助學貸款信息渠道不暢通;手續繁瑣,大多數貧困新生無法在入學前得到助學貸款;相當部分貧困生無緣這一貸款等一系列問題。國家規定助學貸款比例為在校生總數的20%,但有些高校和銀行并沒有照章執行,廣東2003年在校本專科生58.78萬人,但截止至2004年7月,只有2.63萬學生申請到了助學貸款,合同金額3.43億元,而實際發放的卻只有2.65億元,與需求相距甚遠。 從全國范圍而言,5年來已發放助學貸款金額52億元;2002年和2003年,全國高校獎學金(包括國家獎學金、勤工助學資助金額、特殊困難補助、減免學費)發放額59.3億多元。計算發現,全國所有240萬貧困大學生總共可獲得各種資助40億元,每人每年約為1700元。但這些資助只占平均學費5000元的1/3,貧困大學生年保守支出8000的1/5,可見,當前對貧困大學生的扶助還遠遠不夠。多頭發力降低貧困生學費 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矛盾的徹底解決應該從源頭做起,那就是提高效益降低生均培養成本、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因人制宜實施高等教育的差別收費制度。 首先,應該想法設法降低生均培養成本。根據國家教育部有關規定,收取學費的比例為學校年生均日常運行成本的25%。根據教育部這一規定,從2003年人均學費為4500元可以得出當年大學生年人均培養成本為18000元。如果一個大學有30000名在校生,那么它的年運行支出約為5.4億元。但事實上,2003年在校生規模在30000人左右的高校年運行成本達到5.4億元的幾乎是鳳毛麟角。可見,目前大學年生均培養成本被嚴重高估,也就是說,目前的高校學費標準大大超過教育部規定的標準。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朱新秤博士認為: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下列項目:工資、勞務費、業務費、修繕費、折舊費,并不是高校的所有支出都可計入教育成本,如龐大的后勤支出和部分科研支出就不應該計入教育成本。 同時,我國高校的師生比例為1:3.37,遠低于國外1:10的平均水平。廣東某部屬高校,據悉僅有不到50%的老師進入課堂,且進入課堂者的周平均課時也只有7-8節,如此的“教師利用律”,學生培養成本怎么不會高呢? 其次是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1995年頒布實施的《教育法》確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目標為:在本世紀末達到GDP的4%。但到2000年底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投資的比例卻只有2.87%,與世界4.2%的平均水平相差甚遠。與印度相比,1980年我國的公共教育經費總額是印度的1.58倍,1990年印度反而超出我國18%。 教育是準公共產品,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素質,不適宜實行完全市場化。在國外,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大部分來自國家財政資助,贏利用于發展教育;私立學校的合理回報也要回到教育部門,不能用于其它的投資。因此,加大對教育的國家財政性投入是解決當前教育收費偏高問題的關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次是要因人制宜完善高等教育的差別收費制度。當前我國高校的學費制定考慮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高校生均經費支出的差異,經濟發達地區高校的學費高于欠發達地區。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對家庭承受能力造成差異的現實沒有被充分考慮,落后地區的學生考入發達地區高校后,面臨的是偏高的高校收費和偏低的家庭收入這一更為突出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政府應該考慮根據生源地經濟水平的不同實行有差別的學費定價,完善差別收費制度;或是政府提供一定的經費作為貧困地區貧困學生貸款的基金,為貧困地區貧困學生貸款打下堅實的基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