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正不是易碎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2日 17:32 中國青年報 | ||||||||
成彪 11月30日,徐友漁院士在《新京報》上提出了“大學招收運動員不能破壞社會公正”的觀點,對旅美學者薛涌的“大學更應培養而非招攬運動員”觀點予以否定。筆者無意介入兩位學者的爭論,只想就劉翔不經考試就碩博連讀和教育部近日規定一級運動員進大學可以免試兩件事,提出另一個視角,談談個人觀點。
別人進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是逢進必考,而運動員(尤其知名運動員)不經考試就進門,必然打破公眾的心理平衡;特別是這個被大多數人認為不公正的做法被教育部上升為規定,成為一級運動員固定“待遇”之后,包括本人在內的許多人咽不下這口氣了。憤然之間,我突然冒出一個“怪想”:劉翔不經考試就碩博連讀,畢業后獲得的博士帽用人單位買賬嗎?如果他也有出國深造的念頭,外國人會認同他這個博士文憑嗎? 想到這兒,我頓感釋然:一所大學可以讓任何一個人不通過正常渠道進入大學,能讓他獲得頂高級的學歷和榮譽,但這些未必在社會上行得通,因為社會運轉使用的是另一種法則———一種優勝劣汰、憑實力講話的公正法則。現在很多金牌運動員到哪兒都是香餑餑,可等他們免試進了大學,拿到學士、碩士、博士學歷后,反而很可能就不再是搶手貨。其中道理不難理解,他們過去的“人氣”是靠常人難得的金牌光環圈來的;光環褪去后,借以攬職謀生的高學歷文憑并不怎么稀罕,現實的單位在錄用時更看重實際能力。那些運動員先前沒經考試入學,文憑的“注水”人所共知,競爭力就不如默默無聞的同學歷者———這就是社會公正,它不是易碎品,它總在長期、動態的發展中展示自己的公正光芒。 關于社會公正,這里有近遠兩個事例: 北京市面向全國公開選拔黨政干部的考試成績11月23日在網上張榜公布,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北京棋院院長謝軍競聘市體育局副局長一事也終于有了結果:她沒入圍,只考了第七名,距離可以過關的第五名就差4.5分。謝軍筆試就落馬,從社會用人這一角度證明:“贏者通吃”不是社會公正,社會公正也不容挑戰。 30歲以上的人都不會忘記“接班”、“頂替”這兩個詞。老子的工作,子女可以接班、頂替。這顯然是“近親繁殖”,是“龍生龍鳳生鳳”的注腳,與封建社會的世襲沒有本質區別,是一個顯失公正的用人制度。然而,在那個時代卻盛極一時,也形成了文件性的規定。幾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有哪個地方、哪個部門在搞“接班”、“頂替”?沒有了!再看看當年“接班”、“頂替”的幸運兒,很少有人站在重要崗位上,成為部門、單位的中堅;更多工人、農民的子弟排到了他們的前面。此情此景,有誰不說社會是公正的、社會公正是存在的? 西方國家已經提出“文憑只看三個月”的用人理念,憑實力吃飯將是今后社會的根本生存法則。個別人、一些部門,在短時間內做出不正確的行為或決策,這是可能存在的;但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軌跡來看,公正從來就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是一件易碎品,誰想打破就來打破。相反,它會運用社會固有的調節、自凈功能,不斷影響道德、法律和制度,使公正變得更切近、更明顯、更公正。 運動員免試入學只是意外地獲得了一個讀書的“餡兒餅”,這樣的幸運恐不會長久,將來的生活還像他們在競技場上一樣靠實力角逐,社會公正不會永遠被遮蔽。有了社會公正這根“定海神針”,我現在已經心平氣和地接受大學免試招收運動員和教育部規定運動員免試待遇了。在此,我請大家都來作個見證:看那些免試入學的運動員能從這樣的讀書里得到什么,看這一免試規定能夠保持多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