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災難呼喚對社會履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2日 14:37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耿銀平 山西省稷山縣吉家莊村口的一家鐵合金公司的上空籠罩著褐色的濃煙,空氣中夾雜著一股難聞的氣味。在該公司的墻外,黑色的污水從墻洞里流出徑直排到了墻外的農田里,土地的表層被染成了黑色。對此,稷山縣環保局的人居然反問記者:“貢獻這么大,污染怎么啦?”(據11月15日《山西青年報》)
污染的惡果應當是人所共知,甚至會造成家破人亡,這有例為證。在淮河岸邊的一個叫楊莊鄉的地方,連地下水也被奎河污染了。楊莊鄉衛生防疫站的人員對全鄉5年內因癌癥死亡的人口進行排摸,結果發現,在全鄉16個靠近奎河的行政村中,患癌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村,青壯年因癌癥死亡的人數也明顯增高。因此,我要追問,誰能保證吉家莊村的污染沒有這種危險性呢? 在當地主管部門“貢獻這么大,污染怎么啦”的反問中,我們看出的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污染使當地的經濟上去了,利稅增加了。至于當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誰來保證,這是后話。 經濟建設要以“人”為本,這個“人”區別于“物”。筆者理解,以人為本,即經濟建設的核心應圍繞人民的健康和需求來展開,而以“物”為本,則將經濟指標的高低作為衡量一切的惟一標準。而后者帶來的結果可能至少有兩個:第一,不顧后代子孫,進行掠奪性開發,經濟建設建立在了犧牲環境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不惜以環境和資源的巨大犧牲和浪費為代價;第二,不顧后任,只顧自己烏紗。這樣做,經濟上去了,可環境下來了;工程上去了,可當地百姓的利益下來了;短期數字指標增長了,可長遠經濟不僅得不到持續發展,甚至很快出現負增長。 由此,我想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治污目標:各區縣政府和市有關部門不得批準建設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項目,并將環境狀況納入對官員的考核內容,這很值得效仿。這不僅是執政理念回歸科學、理性、健康的表現,也是政府官員如何對待百姓、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的大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