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從故宮門票漲價看國人的歷史意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2日 09:34 新京報 | |||||||||
12月1日《新京報》報道,故宮、頤和園等6個世界文化遺產游覽參觀點的門票醞釀漲價,引起社會廣泛議論。本來,故宮、頤和園屬于歷史文物,不是公園,但故宮在旅游旺季,竟創下日接待12.5萬人次的紀錄。如此下去,有再好的技術,古跡也不可能完好地保護。 門票漲價的一個原因,贊成者稱是為了控制客流量、保護古跡;反對者稱,對這樣的名勝,人們夢寐以求,門票價格再高也擋不住人。
其實,世界上沒有錢擋不住人的地方。故宮把門票調到100元可能擋不住人,那么一千元、一萬元怎么樣?所有名勝古跡都應該制定客流量的控制標準,票價要跟著客流量的上漲而上漲,直到控制住人數為止。市場規律在這里是最有效的。 可惜,即使是提倡漲價的人,也不敢說要放開漲。因為在城市規劃中,我們長期忽視公共娛樂設施和綠地的建設,使老百姓沒有地方去,只好把名勝古跡當成晨練、休閑的場所。不過,更根本的問題,還在于我們的歷史意識。我們把故宮、頤和園、長城等視為中華文明的輝煌象征。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來看看。你一抬價,許多人就去不了了。這等于剝奪了我們的歷史,剝奪我們的文化認同。 然而,故宮日接待12.5萬人次的紀錄,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雖然號稱文明古國,實際上13億國人的“人均文化遺產”卻非常貧乏。所以大家才沒有別的地方去,都擠到故宮、頤和園、長城或幾個皇帝的陵墓中去。中國在歷史上長期就是世界的第一人口大國。這么多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存了這么久,為什么留下了如此貧乏的“人均文化遺產”呢? 歷史上,我國在大部分時間里以中央集權為政治理想,有國家而無社會。傳統久了,就塑造了國人根深蒂固的歷史意識,覺得自己的歷史、文化全可以被故宮、長城被這些集權政治動員的資源創造的東西來代表。其實,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和這些東西認同呢?帝王們把社會剝奪成了赤貧,創造了這樣的輝煌,有什么值得小民百姓驕傲的呢?難道學習歷史,一定要到這樣的地方才可以嗎? 現代社會的歷史意識在上個世紀就已大轉。隨著民主制度的勝利和平民文化的繁榮,人們越來越注意基層社會的歷史、小民百姓的歷史。比如法國的年鑒學派,把帝王將相的宮廷政治視為歷史最膚淺的層次。歷史學家深入鄉村,查土地的賬目、出生記錄,試圖重構無名百姓的社會,把握歷史最深層的動力。這已不是幾個象牙塔里的學者的特殊癖好,而是深入到一般老百姓心靈深處的歷史意識。于是,古代普通的民居、生產場所,紛紛被精心保護起來,作為歷史遺跡供人瞻仰。人們要尋找自己的文化認同,可去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我們怎么樣呢?似乎只有尊貴的東西才算歷史。北京的四合院已所剩無幾了,不過至少人們還認識到那是需要保護的東西。其實,過去北京的城門外到處是糞場。 糞業不僅是農業社會生存的血液,而且保證了城市的清潔。北京不同的城區,因為貧富不同,糞便中的營養也不同,導致富人區的糞比窮人區的糞貴。而這幾乎涉及了所有人的生存問題。一個北京人要找自己的文化認同,要學習歷史,這些糞場與故宮同樣重要。但這樣的遺跡還有嗎?祖先在這方面的歷史,不是已經在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嗎? 我看,讓故宮的票價放開漲好了。門票收入如果用于文物保護還有剩余,索性就建立故宮獎學金,讓窮鄉僻壤的孩子進北大、清華讀書。當年就是這些地方的人被皇帝敲骨吸髓,才有了故宮。難道現在不該資源回流嗎?更何況,老百姓進不去故宮,也許會回過頭來,去尋找自己的歷史。 □薛涌(旅美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