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1日 10:38 中國經濟時報 | ||||||||
高勇 張玲玲 目前企業年金也仿佛成為化解中國養老保障問題的一記妙方,為眾多業內人士所極力推崇。但是,企業年金是否真的如此美好,真有這么大的吸引力,筆者認為應該有一個理性的分析。
企業年金制度,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分配制度,一種養老制度,一種激勵制度,一種福利制度。 作為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不像基本養老保險是強制實施的,歸根到底是一種誘致性的制度變遷。既然沒有強制性,那么,就是政府出政策,企業出資金,從而建立起相應的制度。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企業是否有動力、有積極性建立該項制度呢? 首先,國外建立的私有退休金制度都有稅收的優惠,無論是免稅還是延稅措施,對于企業和員工來說,都是減少當期稅收支付,提高自身福利水平的一種手段,因此,對企業和員工而言是有利的。而我國由于沒有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企業而言吸引力大打折扣,也就是說,該辦法的推出對于企業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利好,相反,企業年金的建立可以減輕政府公共養老金的負擔,彌補公共養老金保障能力的不足,對政府而言是一件好事。 其次,從企業年金的繳費比例看,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12,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一般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6。除去職工本人繳費的部分,企業真正為職工提供的福利增長幅度最高為8%左右,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而很多企業一般定為工資總額的4%,難以真正形成對員工的激勵和大幅提高員工退休后的養老保障替代率。 最后,從激勵機制的角度看,目前真正透明的勞動力市場還沒有形成,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使勞動力之間的流動還比較困難,通過企業年金制度的方式來吸引或者挽留優秀員工的激勵機制還不明顯,企業缺乏通過優厚的養老福利計劃來吸引員工的動力。以上這些因素都是目前各金融服務機構熱情高漲,而企業缺乏足夠積極性的重要原因。 企業年金這種累積型基金所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貨膨脹風險,為了抵御通貨膨脹給企業年金帶來的購買力下降,企業年金必須進行投資運營,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眾所周知,無論是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都是有風險的,那么如何看待企業年金市場化運營中的投資風險呢? 首先,中國的證券市場目前很不成熟,很多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解決,投資的系統性風險比較大,這加大了企業年金投資的風險。在企業年金發展的初期,把年金資產投資于這個高風險的市場,并不利于年金市場長遠的發展。而希望通過發展企業年金來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顯然不太實際,因為企業年金還難以承受改造資本市場的重任。 其次,企業年金的投資風險具有不可回避性,一是我國證券市場零和博弈的特征非常明顯,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之間、機構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弈無法保證所有的企業年金都盈利,即便是有部分企業年金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保值增值,也會有部分企業年金投資失敗的結局。二是在證券市場行情低迷的時候,投資風險會波及所有的企業年金。 第三,借鑒國際成功的經驗,我國的企業年金采用了個人賬戶管理方式。在國外企業年金運作中,個人獨立作出投資決策,投資風險也由個人賬戶承擔的。與國外個人賬戶不同的是,我國的企業年金雖然風險也是由個人承擔,但參加企業年金的計劃員工并沒有投資決策的選擇權。沒有投資決策的權利,卻要承擔最終的投資風險,這明顯有失公平。也許有人說中國的個人投資者不成熟,沒有做出投資決策的能力,但是投資者至少有主動回避風險的能力。 最后,企業年金投資風險將會直接影響到員工今后的養老保障,使員工的退休時的養老金水平與當時的市場行情聯系在一起: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領取的養老金水平較高,市場行情低迷的時候,領取的養老金水平比較低。 此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企業年金的社會效應。企業年金由效益好的企業建立,在企業內部向高層管理人員傾斜,實際上的結果是不同地區企業之間的差距拉大,好壞企業之間的差距拉大,企業內部高級管理人員同普通員工之間的差距拉大。因此,企業年金從實際效果上看,會進一步擴大社會的貧富懸殊,使富者愈富,貧富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相反,它并不能從普遍意義上改善社會的養老保障水平,不能實現人們所期望的實現對基本養老保險缺口的彌補。它只能為富者錦上添花,卻很難為貧者遍布廣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