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與輿論并行 熊德明走出的維權新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1日 09:34 新京報 | |||||||||
11月29日《重慶時報》報道,重慶云陽農婦熊德明已飛赴溫州,幫在溫州打工的老鄉向老板討說法,因為他們在工作中染上矽肺病,而未能得到相應補償。這是一個維權領域出現的新鮮事。 不同于周立太,利用自己的律師身份為民工打官司;也不同于王海,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挑戰售假商家。
熊德明憑什么幫人討說法呢? 有人說是憑她的勇敢,因為她曾經勇敢地向溫家寶總理說出自家工錢被人拖欠的事實。固然如此,但是比她更勇敢的民工還大有人在———在討不到應得之勞動報酬時,跳樓者有之,自焚者有之,武力威脅老板者有之,但這些勇敢甚至魯莽的舉動多半未能奏效。 因此,她的能力在別處。首先,她曾經受到總理親自關懷,討回了自家的工錢,而且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清欠運動。有人敢怠慢她幾乎就等于怠慢總理體恤民情的公仆精神。用氣功的說法,她已經是一個“帶功”的人。她代表著一部分總理的親民形象。 其次,她出名以后,充分享受了媒體的名人待遇。 外出打工了,找到什么樣的工作了,工作有壓力了,心里煩了,回家養豬了,坐飛機到溫州了,等等,都被記者追著報道。如果她討說法遇到困難,也必將成為媒體的熱點新聞。 所以,熊德明所擁有的能力來自兩個方面的依附,一是行政權力,二是輿論監督。依靠這兩種力量維權,其實就是信訪的路徑。 果然,雖然帶著法律顧問,熊德明的第一個動作卻不是訴訟,而是向溫州市政府及市長寫了一封信。信中陳述了老鄉們染病后無以治療的困境,呼吁市政府及市長查處相關企業。 但是,熊德明的所作所為顯然又和傳統的信訪行為不大一樣,更像是一種代理行為。 這讓人聯想到最近兩個引起爭論的新聞,一是企業建立工會的問題,一是修改信訪條例的問題。 關于工會的新聞是由沃爾瑪等外資企業拒建工會引發的,媒體繼而討論了工會的功能和作用。工會的主要作用是維護職工權益,協調勞資矛盾。外企固然應該完善工會制度,但是大量雇傭農民工的私營企業更應該受到關注。熊德明的溫州維權行動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新的思路,在這個事情上,她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工會”。 修改信訪條例的爭論更是針鋒相對的一場爭論。 有人主張強化信訪權,理由是,在目前中國的現實情況下,信訪是一個有效的傳遞民情、解決民怨的途徑。但反對者認為,這不符合改革的方向,即法治。強化信訪權必然將更多本應在法院解決的問題引向政府行政辦公室。 其實,即使在發達國家,法院也沒有直接解決所有的問題,行政更不能輕易地“為小民伸冤”,有相當部分的問題是由民間和輿論的力量來解決的。工會本來應該代表企業職工和資方談判,但是目前工會的全面建立尚需時日,功能健全更是困難重重,社會應該允許并支持其他民間力量充分發揮作用,這對于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提高效率等等都有利無弊。 依我看來,倘若能夠,熊德明趁此機會成立一個非贏利性的民間討薪組織,其意義將不同尋常。 □張平(上海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