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改制所付出的成本不能由無辜生命來承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30日 07:35 中國經濟時報 | |||||||||
凡改制得付出成本——“磨合”就是一種成本。但不能不指出的是,不能因為主觀原因而增加“磨合”的成本。尤其不能以可能是“帶血的效益”來抵沖“磨合”的成本! 魯寧 整個11月份,民航的問題不只是包頭機毀人亡的特大惡性事故,據新華社披露,本月
如果把時間再前推,自大連空難發生后的29個月間,民航雖創下不墜飛機29個月的“輝煌”,但其間被媒體公開揭露的各種事故征候和安全隱患仍然接二連三。從某種程度言,29個月的“輝煌”是在民航管理部門“擔驚受怕”中“勉強”實現的。 在這29個月間,各大航空公司還創造了生產經營的歷史性“輝煌”。我在《該謹慎和不該“謹慎”的》(11月23日東方早報A2版)評論文章中寫道:“近兩年間,中國民航的客貨運輸出奇的好,僅今年前三個季度,客運量增50.2%,貨運量增30.8%,以至于民航總局不得不向各航空公司發出“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能盲目增加航班”的警告。然而,事實是,伴隨經營績效改善的,卻是一次次事故征候和安全隱患,以至于有民航專家呼請社會各界注意,航空運輸已走到了安全周期的又一個節點。 民航今年7月完成改制后(在我們看來只邁出了改制的第一步),各大航空公司的資產劃歸國資委管理,機場、安檢、公安劃地方政府,民航管理部門只承擔行業管理和安全監督職責。照理說,政企分開、經營與管理分家正是第一步改制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問題是,改制又生出新的突出矛盾,即事故征候與安全隱患接二連三。 有專家對媒體直言,“包頭空難暴露民航改制磨合期漏洞!币牢覀兯,磨合期有“漏洞”不假,但導致一系列事故征候與安全隱患出現的原因遠不盡然。 由于不再是自己的“兒子”,面對各大航空公司片面追逐利潤的“市場沖動”,民航管理部門抱怨“我們也是干著急”——如今說話不管用了。而各大航空公司的“人、財、物”劃歸國資委后,當然希望對新的“頂頭上司”有所自我表現,何況市場需求如此之大,自然要抓住機遇全力拼搶市場哩。于是監管方強調航空公司不聽話而“疏”于監管,各航空公司則強調“滿足市場需求第一”各吹各的號——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改制磨合期的“漏洞”不可否認,但監管方是否盡心盡職也值得思量。從道理上說,民航放棄了“運動員”角色和背后的“利益拖累”后,只須主要承擔行業監管之職,從精力上該比“運動員”與“裁判”一肩挑時要富余得多,僅此一條,磨合期“漏洞”對航空安全的負面影響就不能被人為高估。監管方當首先檢討自身的監管職責是否真正到位。 國資委雖說不是航空安全的行政監管者,但同樣對航空公司的安全生產負有直接領導責任。摔了飛機,不光是人命關天的事,也包括國有資產嚴重損失的事。由于國資委管著各航空公司班子的帽子,國資委理當對無視航空安全的人和事做出“必要干預”。 凡改制得付出成本——“磨合”就是一種成本。但不能不指出的是,不能因為主觀原因而增加“磨合”的成本。尤其不能以可能是“帶血的效益”來抵沖“磨合”的成本! 包頭空難成因尚未得出結論,竊以為,不管是客觀原因為主還是主觀原因,都須對監管者和航空公司的管理層施行“問責”。對11月份連續發生和事故征候和安全隱患,則同樣須如此做。在體制、規章、法規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善的現狀下,“問責”于航空安全,實屬相對有效的辦法之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