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日企輕視中國付代價 日本制造在中國試圖突圍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6日 10:52 亞太經濟時報

  “日本制造”中國突圍

  近年來,“中國制造”把日本企業逼到了難以應對的矛盾困局中。中國制造業的低價格優勢演繹成為無法抵擋的沖擊風暴,給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以沉重的打擊。但時隔不久,精明的日本人發現,給他們造成沖擊與威脅的中國卻是他們的再生之地,于是大量的“日本制造”陸續關

  閉國內的工廠遷徒中國,開始了他們的中國突圍大戰。

  瞻前顧后失良機

  為了取得價格優勢,日本的某些制造業不得不轉移到中國以得到廉價勞動力。但是,日本企業從自己后來居上曾經超越美國的切身經驗中,痛感如果大批制造業從國內轉移到國外,日本將重蹈美國當年之覆轍,向外轉移生產將不可避免地養育競爭對手并最終敗于競爭對手。于是,一些日本企業把已經轉移到中國的生產又撤回到日本國內。但是更多的日本企業眼睜睜地看到大批歐美企業毫不猶豫地進入中國,占據日本企業遲疑不進或忍痛退出的領域,在中國土地上銳意進取,大獲成功。日本企業看到,在全球發達國家爭相向中國轉移生產的浪潮下,日本企業別無選擇,要想保持競爭力,只能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利用中國的優勢資源,進行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面向世界的生產。

  價格戰不會永恒

  中國的價格戰,把日本企業逼到了難以應對的矛盾困局中。中國低成本、高素質的勞動力和科技人員,使在中國進行的勞動密集型及科技人才密集型生產具有日本國內生產所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中日之間人力資源成本差距之大,使很多日本企業感到不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就無法生存下去。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很多日本企業把使用較多勞動力的生產環節甚至需要較多使用科技人員的產品設計開發環節都轉移到了中國。

  有了中國企業擁有的一切,“日本制造”再參與價格戰應該是游刃有余,但東莞華強三洋總經理井上洋認為:當前的價格戰只是短期的企業競爭行為,從長遠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競爭焦點必將從價格轉移到產品及技術上。企業只有通過技術革新,為消費者提供性能更好、價格合理的產品,才能成為市場的真正贏家。他舉例說,2000年,東芝僅僅100萬臺的銷量就獲得了10個億的利潤,這大約是整個中國彩電領域全年的利潤總和。

  科龍集團副總經理嚴友松說:“價格戰不會成為永恒 ,中國的廉價普及型微波爐比韓國產品的出口單價便宜30%,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現象,一旦日本或韓國企業成功移師中國,那么勞動力、地租等成本優勢就會很快喪失;在沒有價格優勢又沒有技術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想像‘中國制造’會面臨著一種怎樣的局面?所以中國企業要居安思危!

  培育后續市場優勢

  在與“日本制造”的合作過程中,中國企業又應該學點什么呢?價格優勢之后又靠什么繼續占領市場呢?

  廣州本田是我國與“日本制造”合作的一個典范。廣州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房有說,合作就應該是一種有機的結合,在廣州本田,現在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已經融為一體了,很難分開,核心技術在某方面可能是日本的,但是它的管理與有些技術的改進和創新,在合資企業里面中方起到很大的作用,產品已經很難說是純日本的,中國的成份也很多了。所以中國制造或者日本制造里面其實沒有絕對的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

  張房有還說,日本的制造技術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與他們合作就應該學會這種技術,等要學的技術學得差不多了,要偷的東西也偷得差不多了,然后就增加技術含量,可以自己搞開發,只要有了知識產權,這技術就變成我們自己的了。

  志高集團副總經理、品牌總監彭澤文表示,與外企合作,除了學習他們現有的技術以外,還應該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與發展模式。在發展形態上“中國制造”與“日本制造”存在著巨大差距,我國企業大多處于“橄欖型”,即企業發展是沿著技術開發——生產市場營銷的結構無限膨脹,并將核心放在生產上,而很少有企業是先進的“啞鈴型”的,即研發、市場投入大而生產投入小的狀態,特別是研發投入。而日本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則居發達國家前列,日本用于研發方面的經費占GDP的比重為2.8%,高于美國的和德國,如索尼公司每年把10%左右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技術上永遠鄰領先于對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日本制造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東航客機在包頭墜毀
胡錦濤出席APEC峰會
雀巢奶粉被訴造假
有影響力企業領袖評選
國足告別2006世界杯
廣州車展美女圖450張
經典兩廂車狂熱貼圖
家居家裝實用圖庫
北京打折樓盤信息匯總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