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業企業化破解菜賤傷農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6日 10:27 新京報 | ||||||||
白菜價格跌到了五年來的歷史最低點,獲得豐收的菜農難以收回本錢,上萬公斤的大白菜爛在地里喂羊……這一幅“菜賤傷農”的景象令人憂心忡忡。 供求關系變化帶來的價格波動損害了農民的經濟收益,這就是“菜賤傷農”的實質;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勤勤懇懇的莊稼人顯得手足無措、力不從心。一方面,菜農們無法摸清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他們不清楚,隨著蔬菜種類的增加,市民們對冬儲大白菜的需求
只要市場是開放的,價格波動就永遠存在,“菜賤傷農”的憂人景象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在農業市場化的大背景下,該如何增強農民應對供求變化與價格波動的能力? 總體而言,破解“菜賤傷農”問題有三個方法:財政補貼、行政指導、農業產業化。 財政補貼意味著政府通過減免稅收與直接補貼的方式彌補農民因農產品價格波動而遭受的經濟損失。農業的產業特性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的現狀決定了財政補貼是緩解“菜賤傷農”的有效辦法。然而,財政補貼可以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卻無法提升農民把握市場供求變化的能力,最終可能導致政府在一次次伸出援手之后背負起沉重的財政負擔。 行政指導意味著政府以信息披露等手段幫助農民及時、準確認知市場供求變化,促使農民調整生產決策。毋庸置疑,政府掌握更多的市場信息,行政指導能夠增加農民的信息存量,提高農民把握市場供求的能力;但是,政府并非萬能,也無法獲知事關市場供求的所有信息,如果政府憑借權威性做出錯誤的指導,農民反而會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 “解鈴還需系鈴人”,政府永遠是解決市場問題的輔助手段,破解市場難題必須依靠市場自身的制度安排,農業企業化正是治本之道。農業企業化意味著分散的家庭生產經營模式讓位于集約化的組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業企業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取代“單一農戶”成為生產與市場交易的主體。企業化聚合了資金、技術等各種資源,大大增強了農民把握市場供求變化的能力,促使農民能夠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前瞻性地調整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市場價格的畸形波動,從而降低農民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即使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也更容易通過采取再加工等方式進行自我調整、盡可能減少經濟損失。 從世界范圍內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曾經對農業進行財政補貼與行政指導,但最后促使農業走向繁榮、順利實現市場化的還是企業化和合作化這個不二法門。無論是人多地多的美國,還是人多地少的日本,企業和合作社都是農業生產經營的細胞;無論是以跨國公司形式出現的正大集團還是以合作社形式出現的荷蘭塞貝科貿易聯合集團,都是現代農業企業的典范,正是這些農業企業的存在保證了農業市場的健康運轉,也讓廣大農民遠離了“谷賤傷農”、“菜賤傷農”的困局。 我們的農業市場化進程剛剛開始,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不可避免,要從根本上破解“菜賤傷農”問題,財政補貼與行政指導固然可取,但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化應該是我們的首選之策。 □本報特約評論員毛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