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第一生產力遭遇尷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3日 14:21 新華網 | |||||||||
新華網海南博鰲11月23日電(記者李斌、云彤、吳晶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這一著名論斷,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近10年。然而,在連續4天的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上,這樣一個老話題仍然成為熱話題。與會專家紛紛指出,直到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仍未成為現實,加快科技發展十分緊迫。
現狀:“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制約因素” “科技還沒有成為第一生產力。”學術年會上,發光材料專家肖志國、語音合成專家劉慶峰、百度搜索引擎總裁李彥宏、生物芯片專家程京、辣椒研究專家鄒學校等5位2004年求是成果轉化獎得主在集體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共同表示。 放眼全國,中國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引進、引進、再引進……“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敗;高技術產品出口中“三資企業”當家。有專家甚至發出警告,一個吞噬我國自主研發能力的“技術黑洞”正在形成,如果不保持警惕,中國不是沒有屈居產業下游而難以翻身的危險。 技術競爭力較低,企業間合作、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教育發達程度、掌握信息技能的水平等都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科技政策專家吳辰指出,企業科技競爭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整體科技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科協年會上,面對3000名代表,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出言謹慎卻意味深長地談到科技發展的“不協調”問題:“在為經濟服務工作中重生產線和先進設備的投入,輕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片面理解科技,忽視了科學與技術既有緊密聯系,又有質的區別,常常忽視科技為社會發展服務和科技自身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在全面思考科教興國戰略時承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國際性的技術創新中心還沒有形成,在新的發展時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和創新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現在我們經濟方面趕上了,但是科技還比較弱。”85歲的首屆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清醒異常,“和其他方面比,科技是我們最大的弱點。” 癥結:“沒有變革,中國科技進步就會被體制延緩” 面對科技尚未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在科技和經濟大潮中初獲成功的5位2004年求是成果轉化獎得主并不感到驚訝。 短短數年開創全球著名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李彥宏“語不離世界”——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和全球制造業的轉移,“內涵型企業太少,技術型公司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較弱,沒有幾個排得上號。” 海爾800億元銷售收入,有30億元用于研發;華為216億元收入,有31億元用于研發……依靠核心技術占據國內80%語言合成市場的安徽中科大迅飛信息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慶峰對深圳華為頗為推崇。“擁有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自主產業,參與全球競爭,這樣的企業太少!” “科技產業發展,切忌急于求成。”因獲國家2億多元資助而備受矚目的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奧生物芯片公司總裁程京說,退出機制缺乏,科技政策、研發環境等一系列制約因素都證明科技競爭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 參與制定北京《消防安全疏散標志設置標準》、帶動世界蓄光型發光產業崛起的大連路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志國困惑地說:“我們正在進軍半導體照明產業。然而,產業有望做大時,卻由于民營企業身份導致貸款難,遭遇資金等瓶頸性制約。” 肖志國的困惑,是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遭遇尷尬的一個縮影。有關專家指出,外部環境的制約因素導致我國科技和科技產業發展遠不盡如人意。 而科技界內部存在的問題,更是制約著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坦承:我國科技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綜合優勢發揮的機制有待建立;戰略科學家和領銜科學家的數量明顯偏少,質量有待提高;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國家對科研課題尤其是大課題的資助沒有引入競爭、課題評審中人際因素常常代替專業標準……饒毅、魯白、鄒承魯三位科學家雖然“矛頭”直指科技部,但真正所攻的癥結,其實正是我國幾十年并未脫胎換骨的計劃科學體制。“中國科技管理體制迄今遠落后于經濟,仍然是計劃時代的產物。沒有根本的變革,中國科技進步就會被體制延緩。” 從輿論和口號來看,中國對于科技的重視程度,已經毫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教興國戰略,在這來之不易的覺悟之后,建立新體制則是另外一重關鍵。 出路:“舉全國之力搞科技” 美國力圖在未來數十年保持科技“超級大國”地位,日本正積極實施科技立國戰略,韓國提出建成亞太地區研發中心……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科技進步的同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對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必須為中國號“巨輪”在新世紀頭20年的航行提供更為充足的動力。我國也提出了科技競爭力的目標:到2010年力爭進入世界十強。 “我們要舉全國之力搞科技。”劉慶峰預計,“現在經濟起來了,可以帶動科技。估計要一二十年,科技在中國有可能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何出此言?劉慶峰說,這是因為我們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打破技術壟斷:一是中國擁有龐大的智力資源;二是巨大的市場優勢;三是我們較早認識并實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李彥宏認為,在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發展原有優勢會逐漸削弱,勞動力價格會逐漸上升。中國別無選擇,必須抓住科技,讓科技真正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技是戰略抓手。” 科技政策專家董書禮說,我國應該適時調整和豐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通過實施跨國公司介入型研發,鼓勵跨國公司與我國企業合作、合資設立研發機構,促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轉移。 肖志國提醒,“中國人不能老是做兔子,跳躍式地發展,而是應該向具有烏龜精神的德國人和日本人學習,腳踏實地,奮然前行。”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相當嚴重。在辣椒研究推廣中對此深有感觸的鄒學校研究員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施專利戰略,也是我們發展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個戰略性問題。 “盡管中國沐浴現代科技的歷史并不久遠,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完全有可能利用后發優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說。(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