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協調發展需要信息化引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3日 07:16 人民網 | ||||||||
記者姜業慶北京報道 “要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走信息化之路不可逾越,尤其是對于廣大農村而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日前在此間召開的“2004中國信息化推進大會”上這樣指出。 陳錫文是在做“信息化與城鄉協調發展”報告時說這番話的。陳錫文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廣大農村面臨著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不過,如果能夠以信息化
明顯的事實是,城鄉差距在越來越大,“最表面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民收入低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622元,而城鎮居民收入是8427元,也就是說,3.23個農民收入才相當于一個城鎮居民的收入。” 是什么原因導致?陳錫文分析,“很重要原因是農村與外面世界的交往非常不方便,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農村發展成本極大提高。” 陳錫文認為,農民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農業收入和非農產業的收入增長,目前兩方面都遇到了一些新的障礙。但是,如果解決好對農業、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的話,對增加農民收入就有非常直接的意義。 陳錫文談到,就農民的農業收入來講,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非常快就引起了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變化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快速下降,生活費中用于食品開支的比重在下降,2003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1995年增加了97.8%,但是恩格爾系數從1995年的50.1%下降到2003年的37%,八年之中恩格爾系數下降了13個百分點。這種狀況表明,城鎮居民在收入增長的同時,用于購買農產品的特定消費比重在急劇下降,這對于擴大農產品市場當然是非常不利的。實際上,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這幾年不僅沒有增加,而且絕對都是在減少的。對于農民來說,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下降,大概每年減少的實際收入僅在居民銷售上大概就要減少700元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要讓農民在農業方面增收是非常困難的。導致這個現象產生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對市場、對信息的不了解。”由于農民在結構調整中沒有辦法得到準確、及時、全面、權威的市場信息,因此其調整是非常盲目的,往往是張家看著李家的調整之后也去種,結果頭一年生產這個產品掙錢了,第二年就不掙錢了。所以,如何解決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生產種植信息是解決當前農業的一個重要問題。 就非農產業收入而言,近來也有一些減少,這與為農民提供就業方面信息嚴重不足有極大關系。 “如果利用現在的各種技術手段,向農民提供比較準確的、主要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向農民工提供各地就業信息,農民的收入就會有一定的增長。” 陳錫文強調,“恰恰我們沒有能夠給他們提供這種有效的服務,因此在使得農民在農業上、非農業上的增收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實際上,農民能夠從信息化當中得到的好處遠遠不只在農產品價格和非農領域就業這兩個方面,比如農業的科學技術推廣、農村的教育事業的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都有可能在信息化過程中獲得低成本的快速發展,這里面我們能夠感覺到,對農民需求的滿足還是不夠的,甚至在有些領域還存在空白。 在農村推廣信息化到底難不難?陳錫文認為,“本來不難”,“可以做到”。但是,“事實上卻沒有”。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農村的信息化?陳錫文的分析是,第一,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有100萬人,但是這100萬人中間擁有本科學歷的只占4%,有46%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技術培訓。第二,投資不足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第三,最巨大的障礙是在體制方面。因為對于農村的有關數據,從衛星照片、航拍照片、遙感技術一直到數據處理,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人才儲備上我們一點兒都不差,關鍵就在于不能進行有效的整合,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陳錫文強調,如果各個部門、各個公司把資源整合起來,農民就會享受到低成本的信息服務,就可以在農村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協調城鄉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忽視的話將會產生巨大的數字鴻溝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