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VS財政部:國資經營預算該誰編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2日 11:25 《中國經濟周刊》 | |||||||||
國資委開始與財政部博弈? 10月27日,國資委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國資經營預算研討會。它是自國資委新機構組建以來,首次將國資經營預算問題拿出來大規模地討論。而此前,國資經營預算職能由財政部統籌。 在會上,國資委提出了一份國資經營預算的研究報告,請專家們提意見。之后,這份研究報告將提交給國務院。
這是否意味著國資委開始向財政部說“不”了?是否意味著長期混同于公共財政的國資流轉,正在漸行漸遠?而國資委欲擺脫財政部陰影,正式履行出資人角色,正在漸行漸近?此前,早在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建立國資經營預算,使它從政府的公共預算中分離出來。但是情況一直沒有改變。因為即使是到現在,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公共收支與國有資產收支仍然混編在一個預算中。 國資經營預算之所以無疾而終,除了與我國經濟建設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轉變進程緩慢因素之外,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原因是,當時的國資局隸屬于財政部,國資管理不可能從財政中獨立出來,混淆了稅收和國有資產收益的界限,財政資金與國有資本金之間相互擠占。 十六大之后創設新的國資委,為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特設機構。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又重提國資經營預算,在人們看來,國資經營預算的編制似乎水到渠成了。 但是,新機構也帶來了新爭論。其核心在于,國資委是特設機構,不是政府部門(當時政策制定者將國資委定位為特設機構,是為了使它不承擔政府部門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做到徹底的政企分開),能否單獨編制預算未有定論。 一方觀點認為,國資委要會同財政部編制國資經營預算。國資經營預算只能是部門預算。 而另一方意見則認為,國資委正是特設機構,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扮演的是企業中國有資產“老板”的角色。它編制的預算不是政府預算,是出資人的財務預算。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時至今日,國企特別是央企的狀況已大為改觀。國資委的網站上稱,今年1至8月,國資委監管的186家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203億元。國資委預計,全年利潤總額將突破4000億元。這不是一筆小數字,其收益權的管理權,無論對哪個部門來說,都不會輕易放棄。 《國資法》遲遲不能出臺,很多問題都定不下來。顯然,爭論短期內不會結束。 主持人:王紅茹嘉賓:倪紅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馬蔡琛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對話國資委能否單獨編制國資經營預算需納入整個復式預算管理模式主持人:早在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建立國資經營預算,使它從政府的公共預算中分離出來。但是情況一直沒有改變。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國資局隸屬于財政部,國資管理不可能從財政中獨立出來。十六大創設新的國資委,為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特設機構,專門承擔監管國有資產的職責,能否單獨編制國資經營預算?倪紅日:國資委可以編制國資經營預算,因為我們現在每個部委都有部門預算,比如教育部門要編制教育部門預算,商務部要編制商務部部門預算,農業部要專門編制農業預算等。但國資委和其他部委不同的是,其他部委是公共職能,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出資人代表,來行使國有企業整個財務運營的管理,雖然不是政府的行政部門,但國資委作為特設機構,也是特殊的政府部門,當然可以編制國資經營預算了。 在國際上,預算的組織方式,有單式預算和復式預算,復式預算里面,除了公共預算之外,還有資本預算,這個資本預算大體相當于國資經營預算。雖然說,國資委可以編制國資經營預算,也只能作為一個預算單位,肯定和國家的整體預算有一定關系。 劉尚希:原來是國資局代表政府行使所有者職能,但實踐表明,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后來就又撤消了國資局,并到了財政部。當時國資局也是財政部代管的一個單位,現在成立了國資委來專門管理。但是現在的國資委比當時的國資局管轄的范圍還要窄,如果國資委可以單獨編制管轄范圍的國資預算,那么,編制的預算應該向人大報告。如果國資委向人大報告,也只是報告了一部分,其他的國有資本怎么辦?另一個問題是,國資委是以什么身份向人大報告呢?如果是以所有者身份,國資委也只是部分國有資本的所有者代理人,以這種身份,就出現了矛盾和沖突。 馬蔡琛:就一個政權體系而言,政府預算管理的職能是不容肢解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編制、批復與執行,也不應該游離于財政預算部門之外。如果由財政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單獨行使了某一項特種預算的編制與執行權利,是不利于構建完整統一的政府公共預算的改革目標的。是否需要或者說能夠單獨編制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并不取決于是否成立新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機構。中國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問題,還需要納入整個復式預算管理模式之中加以考察。
  [1]  [2]  [3]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