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真正實現雙向選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2日 09:46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評論員郭振綱 目前一些地方有關大學生就業的一些限制政策,并不是嚴格根據市場配置情況制定的,也不是依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的。因此,在實踐中難免導致一些顧此失彼的問題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11月17日報道,歲末將至,2005屆高校畢業生開始尋找就業的崗位。來自就業市場的信息,讓求職大學生感受到形勢的嚴峻。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之所以會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一些政策壁壘抑制了大學生就業。政策規定中出現生源限制、院校限制、外語限制、專業限制等人為障礙,這些“籬笆墻”不僅限制了畢業生的選擇,同時也侵害了用人單位的自主權。 這些年來,從包分配到有限度的雙向選擇,再到市場化就業,大學生就業體制的變化不可謂不大。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政策仍有一些方面,似乎卻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步伐。 談到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無論是政府有關部門,還是專家學者,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強調大學生要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想著大城市,應該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應該到偏遠地區、到基層。應當承認,一些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確實有觀念上的偏差,認識上確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是,這似乎還不是問題的全部。 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政策是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通過雙向選擇確定就業崗位。按照雙向選擇的政策本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只要達成用工協議,就可以實現就業。然而事實并不完全如此。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的就業問題,為了調節大學生就業的地區和行業分布,相繼制定了一些限制性政策。這些政策性限制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大學生就業過分集中于城市的問題,但是,卻客觀上扭曲了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模式。其突出表現為,不僅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反而出現了為數不少的“漂泊一族”———即一些大學生寧可不要戶口,寧可不一次就業,也要在城市里落腳,或打工,或考研。他們的存在,一方面“侵占”了城市勞動者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也造成大學生就業的某種尷尬局面。因此,對大學生就業的類似限制,一方面并沒有從根本上減少大學生城市就業的數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大學生就業,不利于用人單位選擇理想的勞動者。 我們說尊重市場,這就意味著,應當通過市場對勞動力的需要來配置人力資源,來決定大學生的就業。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學生就業狀況反映出來的數據才是真實的,而建立在該基礎上的政策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有關大學生就業的一些限制政策,并不是嚴格根據市場配置情況制定的,也不是依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的。因此,在實踐中難免導致一些顧此失彼的問題,比如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不能到認為合適的地方就業,需要就業的勞動者并沒有像政策預期的那樣盡快找到工作等等。 市場的問題還是應該通過市場來解決,政策性社會目標的實現也應通過市場配置來調節。大學生就業中存在問題的解決,關鍵仍然在雙向選擇上。為此,有關部門應盡快拆除“籬笆墻”,尊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選擇權,讓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更好地實現“雙向選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