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交通擁堵到底靠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9日 10:02 南方日報 | ||||||||
作者: 鐘趙甫 前幾天,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名交通專家及市交通部門的相關領導聚首深圳,就《深圳市綜合運輸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進行了研討和評估。這是世界銀行第一次貸款在我國國內城市進行交通軟課題研究的成果,主要是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出謀劃策。(南方日報11月16日C04版報道)
在全國許多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經日益成為政府頭痛、百姓心煩的話題。按照傳統的方法,解決交通擁堵,就是改造和擴建現有的道路網,把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寬。然而人們發現,即使短期里交通狀況能得到改善,也只是一時的緩解,很快又會被新的車流堵住。每一項交通拓寬工程或樞紐工程竣工之時,預期的樂觀態度都與客觀現實構成殘酷的對比。也許,正是為了避免打道路“硬件”主意的局限性,《規劃》注重的是“軟”課題的研究。數一數其中的“亮點”,大抵有鼓勵步行或騎單車、鼓勵在非高峰期出行、鼓勵使用公共交通、鼓勵有關部門“遠程辦公”也就是在家辦公。 恕我直言,這些“亮點”都很有些眼熟,并非第一次才聽說。因而問題的關鍵似乎在于這些觀點為什么“說了白說”,梗阻在哪里;更進一步,不要諱言造成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做到那幾個鼓勵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說實話,這些鼓勵或倡導并沒有多大的可操作性。比如鼓勵騎單車,有關部門得把早已取消了的單車道恢復回來才行;鼓勵在家辦公,那得由工作的性質決定或者單位同意才行。失去前提條件,怎么個鼓勵法呢?其實,誰都知道,現在的問題是汽車太多;也都知道汽車產業在現階段是作為不少地方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乃至龍頭產業發展的,而我國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也與廣大城鎮居民對小汽車的消費分不開。所以限制購買私家車很不現實,不僅與各地的經濟政策不一致,而且勢必影響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深圳的《規劃》顯示,深圳應控制機動車的使用,潛臺詞當然是并不控制機動車的擁有。作為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志,私家車進入千家萬戶已是大勢所趨,但擁有與使用卻不一定是一對水火不容的矛盾。 交通專家早已指出,未來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是采用占道面積少、運量大、速度快的新型公交運送模式,而不能倚重于人均占道面積多、停車面積大的小汽車模式。在理想的城市交通模式下,小汽車只能作為交通輔助工具,高速、便捷、大運量的軌道公交工具才能承載起現代都市的客流。顯而易見,如果仍以小汽車為中心來規劃城市交通,一定會品嘗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吃過的苦果。但是如果讓市民養成在一般情況下,開私家車不如坐公共交通的出行習慣,必須有一個好的替代選擇,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并不夠,而要有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的公共交通路網。深圳的公交車怎樣我不清楚,廣州的,坐起來多少有一種受罪的感覺。 交通擁堵是一個公共問題,考驗政府的管理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較好地解決百姓的出行問題,也是政府政績的一個體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