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經濟全球化的致畸效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9日 07:44 中國經濟時報 | ||||||||
-張玉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恐怕都很難回避“經濟全球化”這樣的字眼。當人們越來越多地談到經濟全球化時,卻又往往忽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內在矛盾,而把“全球化”進程理解為同質的、和諧的、統一的過程,進而對全球化的歷史作用作簡單化的解釋。事實上,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進程對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會產生不同的甚至對立的作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從本質上講是國際分工深化的結果。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奉行積極的開放政策,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目的是分享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由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損失。然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層次并不是由各國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而是要遵循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 國際產業分工的最初形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殖民體系下的帝國主義宗主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之間的傳統的垂直型的舊式國際產業分工,即制成品與原材料生產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產業分工的主要形式發生了變化,其特點是各國以各自的比較優勢參加國際分工,逐漸形成了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分工,即產業間的國際分工。發達國家在竭力維護傳統國際分工的同時,擴大和發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國際分工,集中發展資本、技術乃至知識密集型的行業,而把一些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特殊的“垂直水平型”的產業分工。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國際分工的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全球化導致各國經濟聯系的增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一方面看,一國不能離開其它國家,要依賴其它國家的產品生存,強化了各國生產部門之間的互補性,使產業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分工;另一方面,各國的產業結構逐漸分化,只生產部分產品,其它產品則依賴于國際市場,產業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在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中,各國產業結構是在參與國際分工的相互聯接中形成整體性演進,各國產業結構在整體性演進中表現出不同的演化模式,反映了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各國別分工子體系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層次差別。因此,當代全球國際分工體系并非是一個平面結構,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交叉疊加的復雜的立體結構。各國產業結構的互聯、互動強化,直接導致了一國產業結構在多樣化的同時,存在著畸形化的傾向,各國產業結構的獨立性、完整性和綜合性逐漸解體。 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國際產業分工是要理性地、協調地實現全球資源的跨國配置。但實際上,國際產業分工決不是一種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國家生產潛力的合理的分工。由于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一國產業結構畸形化的發展趨勢,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產業風險。 受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其它因素的影響,任何國家都會既有競爭力較強的產業或產業群,也有競爭力較弱的產業,而經濟全球化也正是基于通過國際性分工和競爭促進資源全球性配置和各國比較優勢發揮而得以發展的產物,但由于各國經濟實力和產業結構特征的差異,產業風險的分布并不是均勻的。一般地講,發達國家由于技術先進、資金雄厚,以及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其優勢產業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結構上都相對非發達國家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因此,其在開放格局下的產業風險較小,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度較高,而非發達國家則與此相反,其產業開放后必然面臨的較大的風險。 當前國際分工正從傳統的產業間分工加速向產業內分工發展,不斷使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化生產日益細化,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成為世界性生產的一個環節。這樣,國際分工的深化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緊密銜接,犬牙交錯的國際分工鏈網絡。其中任何一根分工鏈條出現故障,都會引起網絡受阻甚至振蕩,并通過網絡向全球擴散。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甚至一些發達國家亦未能幸免,就是明顯的例證。 總之,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國際產業分工的深化使全球經濟的共振性日趨明顯,而各國產業結構的畸形化趨勢也進一步加大了危機擴散的風險。用馬克思的話說,它“用看不見的手分配人間的幸福和災難,把一些王國創造出來又把它們摧毀掉,使一些民族產生又使它們趨于衰亡”。由于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垂直產業分工的下層,產業結構低下,抵御產業風險的能力不強,如果盲目追隨全球化,又不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作者單位:石家莊陸軍學院政理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