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勞工市場地位 啟發社會發展分享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7日 07:5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國務院最近公布的《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其中,有關逾期不付工資加付賠償金的規定,顯然也是對于近年來屢屢發生的農民工欠薪事件的響應。類似的“欠薪”受害群體,鄉村教師也是一例,而城市離退休、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則構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欠薪”問題。 有調查指出,最近十多年來,相對于經濟的高速增長,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卻基本維
在市場經濟中,勞資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契約關系,或許“欠薪”問題可以在勞工的市場經濟地位的視角下來求解。 縱使有時勞工并未依法得到一份形式上的書面合同,但這種契約關系依然存在。政府對于這種契約關系的“履約”監督與保護,固然是必要的——“欠薪”是資方明顯的違約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從經濟學觀點來看,當勞工在進入這個具體的契約之前,其所處的市場地位就已經決定了契約的利益格局。也就是,真正的問題發生在“訂約”之前。 盡管勞資關系基于形式上自由、平等的市場關系,但這種市場關系具有深刻的結構背景。因而,這個市場是完全競爭,還是傾向于買方壟斷或賣方壟斷,是均衡的還是非均衡的,以及市場有無分割或管制,將直接影響市場的均衡過程也即勞動力價格的形成過程,這對于勞工來說更是利害攸關的。 我國存在龐大的剩余勞動力存量,構成源源不竭的“產業后備軍”,而資本相對稀缺。僅此分析,勞動力要素的價格即工資在相當長的時期難以顯著提高——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則是我國在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優勢所在,但這并不等于勞工待遇沒有從多方面改善的余地。 具體到一個微觀企業,單一的資方面對分散的勞工個人,更將傾向于利用其壟斷優勢,壓低工資在合理水平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勞工并非只能逆來順受無所作為。他們唯有行使“團結權”,結社成為工會,通過行之有效的集體行動,才能有所平衡其在市場結構中相對不利的地位。 進一步,勞工的市場地位,不僅取決于市場結構,而且受制于市場準入。當一位農民工試圖出售自己的勞動力,從表面上看,他只與自己的雇主打交道,完全是一對一的雇傭勞動關系。其實并不盡然,在求職之路上,他首先遭遇到的是戶口制度所造成的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這個市場往往又是非均衡的、傾向于買方壟斷的結構;而每到一地,辦理暫住證等手續費用,減少了實際工資。雇主固然從中多得了市場剩余,其他人群,如市民,尋租的官員等,也間接分取了一杯羹,但就全社會整體而言,卻遭受了福利的凈損失。 因此,勞工的市場地位,并不能完全在市場過程之內求解,還需要借助于外在的政治過程加以補償。縱使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也必須有一個健全的民主政治與之匹配,勞工或多數階層通過政治投票或公共選擇,還有機會參加資源的二階配置。 勞工的結社權利,乃至各種社會保障,在歐美國家都是長期斗爭的產物,社會為此進步曾經付出沖突、動蕩的巨大代價。而在某些國家的某些時期和某些行業,工會力量曾經過于強大,動輒施壓提高勞工待遇,幾乎達到損害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地步。此所謂過猶不及,但這種可能對于我們還很遙遠,而且完全可以預加防范。 在當今中國,“最大多數人民”首先只能是億萬勞工階層。而“科學”的發展觀,更重要的是發展的分享觀,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勞工階層,都能夠分享到發展的成果。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