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網絡對當代社會的建設性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5日 09:42 新京報 | ||||||||
幾年前的“新經濟”時代,人們對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前景作出了過于樂觀的預計。不過,至少,網絡作為一種傳播媒體,已經逐漸形成氣候。網絡媒體正在改變媒體的生態,全球如此,中國尤其如此。參加近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官員和專家已經確認了這一點。他們指出,網絡媒體在中國已發展成為引導和洞察社會輿論的重要窗口,網絡輿論對政府決策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對此,只要稍微關注現實的人,當會有深刻印象。 最新的一個例證是,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互聯網資訊擇要》上,針對網絡上有關廣州農民工討薪遭打和被滅火器噴射的事件作出批示,明確指出,“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仍需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再一次影響了政府的決策。 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樁。顯然,在高層決策者那里,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一條了解信息的新的、重要的渠道。網絡媒體具有實時性,跟電視、廣播一樣,正在發生的事件可以被幾乎同時地報道出來。而它比電視和廣播更優越的地方在于,它不受地域限制,也不需要復雜的技術條件。不管在哪個偏僻的地區,只要有人上網,就可以將相關信息傳送到整個世界。網絡的這一特點,可以大大地彌補傳統媒體和政府信息傳送渠道的局限性,從而使決策層和民眾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然,網絡不僅僅是獲得信息的途徑,更是了解輿論走向、了解民情的有效渠道。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當然很重要,但對于決策來說,民眾是如何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同樣重要。因為,從人們的議論中,決策者能夠感受到公眾輿論,看出人心的向背和民眾的好惡,從而有可能作出更加合乎民心、更為合情合理的決策。 網絡恰恰就是形成公眾輿論的最有效的渠道。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主要區別在于,網絡媒體的閱讀者可以非常方便地發表自己的評論,并立刻展開討論。新聞剛一發生,剛被報道,甚至還沒有報道,公眾的意見就已經呈現出來。通過這一窗口,決策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民眾對某一件事情的反應和看法,直接聽到民眾的心聲。 這樣的公眾意見,也與傳統媒體所表達的公眾意見有一定區別。原因在于,官方的信息和知識精英的議論,才更容易在傳統媒體上刊布。他們所表達的民意,未必能完全獲得普通民眾的認可。網絡則更為平民化,網絡媒體為一部分曾經沉默的民眾提供了表達的渠道。 網絡媒體上的公眾意見和傳統媒體上的公眾意見互為補充,極大地擴展了公眾輿論的空間,也使輿論更加具有公共性。 當然,也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得網絡媒體上的公眾意見,具有較為強烈的情緒性。網絡的匿名性使得有些人的發言比較隨意,有些網民甚至在虛擬空間中放棄自己判斷的責任,發表種種不負責任的議論。一些非理性的情緒性因素,借助于網絡媒體的廣場效應,有可能迅速擴散。 但是,這并不妨礙網絡媒體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建設性價值。人們注意到,網絡上之所以出現激烈的情緒性反應,往往是因為事件本身有悖于人們的正義感,比如,一些地方司法機關的腐敗或弱勢群體的權利遭到嚴重的侵害。對除此之外的大多數事態,網絡輿論大體上是比較理性的。 事實上,短短幾年來,網絡媒體的理性程度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就在前不久,三位活躍于網絡上的人士,將網絡話題結集成書,題為《十字路口的深圳》,出版后受到廣泛好評,也得到政府和學界的重視。這三位人士的研究起步于一篇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由此作者走向了更為理性的觀察和思考,以一種民間的立場為深圳市的發展提出了不少相當具有建設性的政策設想。 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媒體除了能夠讓決策層更準確地獲取信息、把握民情之外,更能夠將民間的思考聚合起來,給其提供交流、碰撞的空間,從而有助于整個社會尋找解決轉型過程中之種種問題的破解之策。在這樣的交流討論中,民眾本身也可以學習理性地辯論的技藝,這對于一個理性而成熟的公民社會的發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網絡媒體對于當下中國的積極作用也許怎么估計都不過分,而要使網絡媒體、網絡輿論更為健康地發育,就需要給網絡媒體一個法治之下的寬松的制度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良幣才能夠驅逐劣幣,理性的、建設性的力量才能不斷地在網絡空間中擴展。 □本報特約評論員鐘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