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亟待從物化走向人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5日 09:40 新京報 | ||||||||
為了防止有些女生謊稱來例假逃避獻血,首都師范大學強令凡是稱自己來例假的女生都必須在校醫院內脫衣檢查,以決定是否獻血(11月13日《京華時報》)。這種既違反人性又違反法律的事情居然發生在人文精神和法律意識應該最濃厚的高校校園,確實有點駭人聽聞。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為人,成為有尊嚴、有人格的人。但單就這件事情來看,首都師范大學卻是把人當做物來對待的:她們不過是些有利于完成獻血任
首都師范大學發生的事情不是偶然的。從禁止學生在校園內牽手摟腰到安裝攝像頭監視學生,從禁止大學生校外租房到“南京師大女生停課陪舞事件”,從剽竊學生論文到研究生給導師做廉價勞動力成為“潛規則”……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已不再把學生當做一個完整的、有著多方面發展需要的人來看,而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是教師的“奴隸”,實施非人道的規訓與約束。 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種不尊重學生人格、尊嚴、權利的老師,怎么教學生做人?而在這種環境下培育出來的人,可能會有一顆扭曲的心靈———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日后又怎么會懂得尊重別人? 有先哲說,教育就為了使人從物化走向人化。我認為,所謂“人化”,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就是要把學校及其課堂教學、課外教育系統等各方面的教育影響都轉化為學生個人發展的因素,使校園真正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從物化走向人化,首先要承認學生是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能動的、創造性的人,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權利、關懷學生的成長。從物化走向人化,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當工具看;把學生當目的看而不是當手段看,“以人為本”并身體力行。這個人不僅是群體,而且是個人。嚴格地說,人權就是在這個價值中體現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個體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所以營造一種風清日朗、廣博優雅的人文環境“麻地”,應成為大學的重要任務。只要這樣,類似首都師范大學強令女生脫衣檢查的事件,才不會重演。 □鄔鳳英(北京記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