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券:你的存在合理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0日 11:42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記者肖樹臣 通訊員沈銳 政府三令五申嚴禁代金券在市場流通,但業內人士卻稱,代金券只是一種營銷方式——
11月5日上午,河南省漯河市垃圾處理場,公安、工商等執法車一字排開,紀檢、工商等部門人員當場點燃了從大型超市、量販店查扣的15萬多元的“代金券”,火苗亂竄,轉眼之間,代金券全部化為灰燼。 自今年9月底以來,漯河市成立專項檢查組,對市區的10多家大型超市、量販店使用代金券情況進行了明察暗訪、突擊檢查。檢查發現,該市4家超市(量販店)存在印制銷售代金券的現象,共印制代金券30.703萬元,銷售14.99萬元,在11月5日當天現場焚毀15.713萬元。目前,該案件正由工商部門立案調查。商家:“一種經濟現象”的解釋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河南省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開展了一場針對代金券的“嚴打”活動,代金券似乎一夜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個假期成了河南近年來惟一的一個沒有“券”的國慶節。 然而,國慶節前夕的一場突擊檢查并沒有讓檢查部門產生大獲全勝的感覺。當河南省糾風辦等部門深入鄭州部分商場、印刷廠對代金券進行檢查時,每個商家似乎都已有所準備,代金券早已銷聲匿跡。面對檢查組的詢問,一些收銀員和消費者竟然毫不含糊地唱起了“雙簧”。國慶過后,代金券又在河南各地興起。 如何看待代金券,有業內人士稱,它只是一種營銷方式,是一種經濟現象。代金券的出現原本是逢年過節,一些單位從商場和超市購買后,作為職工福利或送給關系單位的禮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商家促銷手段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直接打折、派送禮品、購物返券等,但消費者大都感覺返還代金券來得比較實惠,于是,商家也就一次次樂此不疲地沿用著這種促銷手段。況且從商家來講,代金券本身不需要太多有形的負擔,加上其特有的團購、鎖定一定數量的消費者、確保經濟效益的增加,即便是給予客戶一定的優惠折扣也能達到互惠雙贏。政府: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 有專家指出,從政府三令五申的禁令決策來看,代金券確有其不能在市場中安身立命的理由,諸如滋生偷稅漏稅、行賄受賄、收受回扣等腐敗現象的溫床等。不過,“三令五申”本身也同時意味著代金券屢禁不止。嚴禁代金券似乎成了每到節假日政府打擊偷稅漏稅、反腐倡廉的專題行動。 代金券的發放,企業若是從本著擴大企業員工的福利出發,倒也無可厚非,從現有法律規定來看,企業的行為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合理避稅行為。但實際情況是,一些企業以增加員工福利為幌子,背地里將行賄受賄行為不露痕跡地做到財務報表里,計入成本的結果不僅能夠逃避稅收,更重要的是漂白了“黑錢”,謀取不法利益,讓行賄受賄者皆大歡喜。 據了解,購買任何面值的代金券時,商家都可以按照顧客要求開具各種名目的發票,此舉在影響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稅收流失的同時,也確實成為滋生腐敗的根源。 有專家說,對于腐敗行為,代金券只不過是行賄受賄屢禁不止所結出的眾多“惡果”之一,避免“惡果”的關鍵在于從源頭扼制。代金券:一棍子打死? 對于把代金券“一棍子打死”之說,一位業內人士并不贊成。他說,比如餐飲、娛樂、美容美發等行業的商家都發行自己的消費月卡、季卡、年卡等,這和銷售代金券是一樣的,實際上都是一種消費者的預付款行為,消費者購買的代金券(卡)完全可以看成一種付款憑證。 “而作為營銷手段的代金券(卡),其功能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似乎也不應該一概予以打擊,例如節日期間某些大商場‘買多少元送多少元’活動中的返還券,雖然也是一種代金券,但它實際上只是商家對消費者的一種讓利行為,如果消費者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代金券也不讓用,不是損害到消費者利益了嗎?” 該業內人士的說法不無道理,但這只是限于代金券(卡)比較單純的身份而言的。“代金券(卡)并非中國獨創,而是向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學來的,而且越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代金券的種類就越多,使用也越廣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此看來,所謂“代金券成了偷稅漏稅、行賄受賄、收受回扣等腐敗現象滋生的溫床”的說法,其問題并不是出在代金券本身,代金券充其量只是一個載體、工具而已。 代金券是國家明令禁止的,但為何屢禁不止?“有市場需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河南省一位經濟學者分析,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利益驅動的問題。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發售代金券(卡)可以增加其業務量,提高利潤,另外還可以輕松地得到一筆營運資金,即便是把這筆錢存到銀行里,也可以得到利息。從購買者的角度來看,購買金額度大了可以得到商家較大的折扣,而且還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避稅,其中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 代金券真正該禁的應該是在購買代金券之后派生出來的行為,而不是代金券這一形式本身,與其將代金券一棍子打死,不如從源頭上進行規范引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