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財團本身存在缺陷 命中注定要觸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9日 11:55 南方都市報 | |||||||||
作者:易憲容 最近,有消息傳出,溫州的中瑞財團與中馳財團,隨著高薪聘請的職業經理人相繼離職,隨著監管當局對兩大財團的大額貸款嚴格控制,被稱為超級炒樓團的兩家溫州財團已名存實亡。
曾名震一時的兩大溫州財團落得如此結果,原因何在?是外在原因所致還是本身組織之問題?是中國目前的環境沒有大型的民營企業成長之環境與條件,還是這種財團從成立的那天起就存在著不可克服之困難?只有把這些問題梳理清楚,才能找問題之癥結,找到國內大型民企財團真正發展之路。 一般來說,企業的重組、合并或聯合,目的就在于如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那么企業市場的競爭力是什么?是規模還是范圍?是越大越好嗎?事實上,如果企業的重組與合并僅是規;蚍秶,如果是大小,而不是各種要素優勢互補形成新的企業競爭力,那么這種企業重組與合并成功的幾率不會太大。 可以說,這次溫州財團的組成基本上就沒有按照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基本原則來重組。特別是從報道出來的信息來看,該兩大財團的聯合,目的不是如何利用已有企業優勢做出有競爭力的產業或產品,而是希望大造聲勢來進入金融業,來從事目前暴利的房地產業?梢哉f,溫州兩大財團之所以會“觸礁”,在于一開始財團聯合的傾向性,在于希望聚集規模巨大的資金進入它們個體無法進入的金融業,在于希望進入房地產及城市大項目等暴利行業。 可以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快速增長,與民營企業快速成長、民營經濟推動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內一些民營企業在做好一點、做大一點之后,就不甘心創業階段那種艱苦奮斗做產品和做實業的狀況了。特別是當他們看到一些企業進入金融業、進入房地產業輕而易舉地獲得暴利之時,就更不甘心了。這幾年來,正是在這種心理驅使下,一些民營企業紛紛進入金融業與房地產業。尤其是先行者嘗到甜頭的實例,更是激勵一些民營企業千方百計進入這些行業。別看這兩大溫州財團在聯合時如何信誓旦旦,但實際上他們的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了。 正是這種賺快錢的動機,溫州財團的組建從根本上就不會從企業長遠發展來形成企業的組織結構,來組建現代企業制度。因此,進入財團的每一家企業從根子上并不會真正把自己的企業融入到新財團中,如果財團有利可圖,這些原來的企業一定會分一杯羹,如果財團想從原有的企業利用什么資源可能就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財團要想發展是不可能的。 可以說,在財團聘請經理人時,看上去是轟轟烈烈,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做給媒體看的,做給想進入的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企業看的,實際上各家企業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這些企業希望通過媒體的報道,能讓他們進入個體難進入的暴利行業,如果這些企業能夠如愿以償,給相關行業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風險也就不可能避免了,因此這些行為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密切關注也就自然了。經理人無所作為短期內退出,經理人的無所作為是注定的,因為這些財團的企業根本就不希望經理人有作為,否則,財團真的做實了、做好了,那么原來各自的企業不是沒有嗎?這些企業哪一家愿意自己打下江山的企業消失呢?這正是財團“觸礁”利益上的根源。無論是企業的重組還是聯合,如果不能夠對原來的企業要素進行重新配置,那么這種重組與聯合意義有多大呢? 總之,作為全國首家無地域限制、以“財團”命名的溫州財團從露面之初就引起各方關注,它也應該是“迄今為止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史上一個很大的創舉”,它為什么不能夠順利發展成長起來,市場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目前我們的不少民營企業過分強調短期行為),但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財團的組合不是來重組企業優勢,形成財團的新競爭力,而是原來的企業都希望從財團中獲得什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