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管理人才為經營人才 警惕人才遠離制造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8日 10:43 時代商報 | |||||||||
———本報專訪省人才研究所所長姬養洲 遼寧省現有專業技術人才199.8萬人,兩院院士57人。在全國“六大”人才高密度區中居第五。但GJ模型測量結果顯示:遼寧人才使用效益卻是-0.35,而江蘇是+0.66,浙江是+
其中維修電工供需缺口為1:2,機械設備工供需缺口為1:7,數控銑工的供需缺口高達1:21,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人才尷尬。 11月3日記者來到遼寧省人才研究所,就如何走出人才困境,采訪了該所所長姬養洲。 變人才大省為人才強省 記者:前不久沈陽召開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工作座談會”,會上許多專家認為遼寧是一個人才大省,但不是人才強省,更不是人才經濟強省。 姬養洲:的確是這樣。“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工作座談會”上,有來自全國各地80多位專家,與會的多數專家認為,遼寧的人才工作是做出了很大成績的,但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工作與其他省份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記者:哪些方面存在差距? 姬養洲:這些專家是從3個方面來分析的。一是人力人才資本總量較低。遼寧人力人才資本總量2000年底是2860億,占全國人力人才資本的3.4%,但是江蘇卻占6.7%,是遼寧的2倍,浙江占7.0%,廣東占8.9%,接近于遼寧的3倍。 二是從從業人員人均人力人才資本量來看,遼寧是15800元,江蘇是16000元,浙江是22000元,是遼寧的1.4倍;廣東接近20000元,是遼寧的1.25倍。 三是從人才使用的效益來看,遼寧是-0.35,江蘇是+0.66,浙江是+0.81,廣東是+0.90。 記者:這里怎么還有正負數? 姬養洲:這是用人才使用效益GJ模型來測算的。測量值大于零的話,屬于人才的使用效益發揮得比較正常;發揮得不正常就是小于零。 記者:這是不是說明遼寧要成為人才經濟強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姬養洲:人才強省有3個發展階段:從人力資源大省到人才大省;從人才大省到人才強省;從人才強省到人才經濟強省。現在遼寧僅僅完成了第一個階段的轉變,即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大省的轉變,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強省邁進才剛剛開始,而上海、浙江、江蘇,正在向人才強省的中后期過渡,特別是上海,已經開始向人才經濟強省轉變。 政府“擁”才企業“缺”才 記者:我在一個材料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文章把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中人才工作出現的問題歸納為“十大”差距。 姬養洲:這也是不久前中國人才研究會組織全國人才專家,在沈陽召開的振興老工業基地人才工作座談會的一個成果。我是把各位專家之言綜合為人才發展導向錯位、政府管理成本意識差、機構改革不到位、整合資源力度不夠等10個方面的問題。 記者:這里什么問題最突出? 姬養洲:人才發展導向錯位,是最突出的問題。振興老工業基地,重點在企業,關鍵在人才。現在我們的不少做法,是把一流人才引向黨政機關,發展方向是“仕”途。相反,企業的骨干人才流失嚴重,優秀人才不愿意到企業發展。比如:近年來,省及沈陽、大連、鞍山花巨資把上千名優秀年輕人送到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讀MBA,回來后絕大多數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就連從企業去的,也不回去。 記者:現在人們對“離制造業”現象越來越關注,遼寧是一個老工業基地,但現在人們找工作都不愿意到工廠,不愿意到生產一線。 姬養洲:這種人才結構錯位在遼寧是比較突出的。據我們調查,遼寧專業技術人員68%在事業單位,其中正高職稱人才98%在事業單位;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57%在機關和事業單位,我省14個城市中,機關的工作崗位需求不到1%,但是大學生就業時首選政府機關的卻占60%以上。 記者:是不是就業市場供大于求,人們都只好涌向政府機關? 姬養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據人才與勞動力市場提供的統計顯示,維修電工的供需缺口為1:2,機械設備裝配工的供需缺口為1:7,焊工、機修鉗工的供需缺口為1:8,數控銑工的供需缺口高達1:21。阜新、錦州、朝陽等市的國有企業反映已有30多年未分進大學生,失去人才支撐的企業如何得以振興。 人才“離制造業”的危害 記者:這種“離制造業”傾向,有哪些危害? 姬養洲:首先是人才浪費。我省人才總量不少,但由于結構不合理,浪費多、閑置多,仍屬于人才窮省。而一些具有相對優勢的部門在人才使用上卻非常奢侈。大量人才聚集在政府和機關,不斷拓寬政府或機關工作的內涵和外延,讓一些簡單的行政性、事務性的工作屢屢“上臺階”、“上水平”。政府和其他機關多做了不少的事,人員直線上升,屢屢降不下來,政府開支加大,成本過高,行政管理費增長率成倍增長,造成政府、社會、企業負擔過重。 人才結構錯位,重創的是企業。企業無法擁有本地區一流的人才,企業發展缺少后勁,沒有效益,企業處于惡性循環之中。 變管理人才為經營人才 記者:前不久沈陽市市委、市政府連續下發了《關于加快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的若干意見》,您認為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 姬養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的一個關鍵環節或途徑就是經營。人才資本是最具活力的資本,但這種資本需要通過經營實現其保值、增值。對人才資本的使用能否帶來超過對其投入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人才資本經營的效益上。必須把對人才的管理轉為經營。 記者:現在我們有些領導把建立一個人才市場,搞幾個招聘大會就當成人才經營了。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姬養洲:我認為那只有人才交易,并沒有人才市場。比如,沈陽很難見到幾個高級獵頭公司。另外,在人才資源的配置上,政府也沒有完全放開,50%以上的人才資源特別是高級人才資源的配置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在這方面,深圳就走在我們前面,他們把過去歸政府任命的公交集團、水務集團的老總崗位拿出來面向海內外招聘。我們這里根本做不到,還在走組織部門考核,政府任命的老路。 記者:政府應當怎樣經營人才? 姬養洲:首先要更新觀念。不要認為資金、項目、土地、廠房、設備是資本,而人的知識、技術、能力就不是資本。對現有人才不開發、培養;對緊缺人才不招聘引進;對人才浪費現象不優化轉換,甚至把人才作為包袱。 其次,要改變依靠“紅頭文件”開展人才工作的習慣,通過一切法律、政策、措施鼓勵、提倡、保護人才創業,到經濟和社會第一線去創造財富。再次,要優化人才創業環境和服務環境,為人才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時代商報記者王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