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應被政治氣候送到后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8日 09:19 新京報 | ||||||||
看過電影《后天》的人,應該記得當滔天洪水向紐約街道中的人群襲來時,人們臉上的絕望與蒼白。這種表情轉瞬即逝卻永遠難忘。因為這種面對未來命運的表情,實際寫滿了我們每一個人對破壞自然環境的恐懼與懺悔。 但是警告還在不斷地降臨。據報道,近日,英國政府首席科技顧問大衛·金博士在德國的一個全球氣候變化的學術會議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將使地球的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不過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消息讓我們感到,其實面對“后天”的宿命,盡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至今仍然未能簽訂《京都議定書》,但至少已經有124個國家在通過同一種方式,嘗試建立全球共同的價值體系,尋找保護自己未來的途徑。 人類從來就對未來充滿恐懼。因為這個未來脆弱而且充滿不確定性。它不但承載了人類全部的希望,也記錄了人類的每一個錯誤,甚至像蝴蝶效應一樣,每多排放一立方二氧化碳,或許自然的“末日審判”就提早一個世紀。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從現在開始,立足較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集合政治經濟科技各個層面的力量,建立一種全球各國都能執行的制度性的預防機制,來阻止人類邁進“后天”的死亡陷阱,這是我們惟一的出路。 從制度特征上說,這種全球合作體系至少應當包括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它必須擺脫政治利己主義和一國利益的束縛,擺脫不同政治觀點的政黨執政的影響;其次,我們必須有思想準備,這種合作可能在短期內損害某些個體或者是集團的利益;第三,這種合作應當堅持長期實質性投入與跨國合作,尤其不應當因為某國政治氣候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畢竟新保守主義政策在美國的獨大,以及其帶來的美國國家利益至上的觀點,嚴重影響了美國批準《京都議定書》。 未來究竟會面臨怎樣的命運,這是一個看上去遙遠,但實際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話題。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不相信“后天”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宿命,而后者從來就將未來描繪得充滿危機。但無論何種政治意識形態,都必須為人類的未來負責。這是最起碼的人性出發點。畢竟,將來全球政治氣候的影響,往往超越人類各自的利益,自然災害可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目前在短期內影響全球保護環境合作政策的主要壁壘,既有經濟利益,又有政治立場。如何超越國家界限,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后天”來臨的時候,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向每一個觀眾發出詢問“Where willyoube”?(你們將在哪里)我們無法回答這個預設性的問題,就像我們無法預言人類的歸宿一樣,我們只能為這個問題尋找現實的答案,我們更應該知道“Where shouldwebe”?(我們應當在哪里)。 □周寬一(北京編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