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兆瓊 彭朋 上海報道
伴隨中歐成長的是喧嘩的市場經濟中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吳敬璉似乎一直站在波峰。或許正是看淡了潮起潮落的萬千景象,才依然會執著于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經濟學家,他是尖銳而具有批判精神的;而作為一名中歐的教授,他又是平和而富于教育理想的。
經濟觀察報:在中歐,您主要教授什么課程?當年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相比,您認為有哪些變化?
吳敬璉:我在中歐系統地講中國經濟改革,一共講了八九年。現在的學生有許多進步,主要是經濟理論方面。經過這么長時間,很多學生理論經濟學的基礎比較好,有些學生,對比較制度分析都有較好的基礎。思維習慣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障礙。中國人習慣眼見為實,所以不少學生對抽象的東西不容易把握。經濟學,如果沒有自己的理論框架,分析起來就很難弄清晰。
經濟觀察報:您的學生大多都是來自實業界的精英,您希望您的授課最能給他們怎樣的收獲?
吳敬璉:我這門課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用理論、歷史、邏輯相結合的方法,用比較制度的方法來分析中國改革的全過程,使學生建立起一個分析中國經濟的基本框架,用這個框架來預見未來。
經濟觀察報:您為什么采用比較制度分析的方法?
吳敬璉:因為我們正處在制度轉變過程中,決定中國未來的是制度的變化,這會決定今后的改革方向。在我的邏輯里,推動歷史的發展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制度。而對于中國來說,主要問題不在技術上,因為可用的技術是現成的,問題在于制度,這個制度不是什么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大制度,而是各個層面的制度,比如大到產權改革的制度,小到企業的組織結構、薪酬制度等。
經濟觀察報:您如何看待經濟理論和中國改革實踐的關系?
吳敬璉:當年,中國沒有現代經濟學的知識,又不能等學好了再來干,所以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并不等于說,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最優的改革戰略。中國有忽視理論、蔑視理論的傳統,所以在我的第一節課上,我給學生講解的就是對經濟理論的重視。我給他們講解經濟理論,并不是想要使自己的理論來影響學生,而是說,作為職業經理人,應該知道這些理論。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現代社會的商業理念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吳敬璉:現在從整個社會氛圍來說,很多人都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當然總有些人是非常優秀的,但是整個社會是這樣的。有個學生在課后問我,怎樣利用現在這樣一個證券市場來賺錢。我說,我們這個課是教大家怎么把整個國家經濟搞好的,不是教大家怎么在有缺陷的市場上控股做莊的。我們可以看一下,當年證券市場的莊家現在在哪呢?市場有漏洞,個人想利用市場的漏洞來發財是不會有什么前途的。
經濟觀察報:在中歐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的接觸給您個人的學術研究怎樣的幫助?
吳敬璉:當然有很大幫助。比如說,有一次,我在課上講到國有銀行現在是濫貸款,課后有一位學生就和我說,其實不是濫貸,而是惜貸。后來我去調研,發現情況確實是惜貸。
經濟觀察報:中歐這樣的商學院對中國經濟改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吳敬璉: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企業面對海外,很多生意伙伴來自海外,所以國際化非常重要。商學院能夠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不光是做生意的技術,還有其他方面的素質,比如一個職業經理人的道德素養。中歐開設職業道德課是全國最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