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改名上過把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5日 11:29 中國經濟時報 | ||||||||
慕毅飛 這話早就想說,但沒有一個合適的由頭。現在好,溫州一個民營企業家把教育部告上了法庭,就因“國家教委”改名叫了“教育部”,他受托加工的百萬份教師資格證書全成了廢紙,弄得1671萬余元的損失無人買單(11月4日《北京晨報》),讓人不由得想對“改名”成風說上幾句。
有的部門撤了、擴了、并了,這名不能不改;但有些名就改得匪夷所思。譬如筆者所在的市,“勞動人事局”有什么必要改為“人事勞動局”?面對部下的質疑,曾有位部門領導不無調侃的答道:機構改革得有人領導,“勞動人事局”是不能撤的;可“勞動人事局”總得在機構改革中帶個頭吧?那就把“勞動人事局”改為“人事勞動局”。話是可以說說笑笑就過去的,可這局的印章、信箋、信封、票據、表格……肯定都得拿錢去換新的。 教育部,改名叫教委時,說是為了加強協調功能;那么,改回為教育部了,是不是因為不需要協調功能了呢?怕是沒有這個說法。專科學校改名叫學院,學院改名叫大學……改著改著,突然叫停,既然可以叫停的,當初是否就可不改?在這改來改去之間,不知會損失掉多少個1671萬元。撤鄉建鎮,撤縣建市,同樣是只改了個名,但從籌備、申報到慶典,花掉的錢可就海了去了。這一改,所有單位的名稱都得跟著改,又會是多少個1671萬元呢?真是天知道。 教育部的一種證書,就損失了1671萬元,教育部還該有其他證書吧?除了證書,還該有別的印制品吧?國家的教育部有這個損失,省里的教育廳呢?地縣的教育局呢?一個教育系統如此,別的系統呢?一個政府改了名,所有的部門都得改,那天文數字一般龐大的款項,怕永遠是個黑洞。統計局不會統計這個,審計局也不會審計這個,但納稅人卻都得按單照付。 總有些人愛過改名的癮,在地名、單位名上折騰。可要真有與時俱進的精神,改改義務教育由農民買單的規矩多好,改改變著法子找學生摟錢的陋習多好,改改導致學生負重難減的高考制度多好……人心思變的改革年代,人們并不怕改,但別讓百姓覺得“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魯迅語)”;更不能改來改去,連個成本都不算。像“教委”改成“教育部”等等,即使該改,也該弄個過渡期,把印好的東西用完再說,至少讓納稅人少花點冤枉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