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視角:方言版譯制片里的經濟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4日 19:24 國際先驅導報 | |||||||||
本報特約撰稿 魏睿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用方言給境外影視片配音最近在國內掀起熱潮,四川、陜西、東北和山東等方言版本的美國《貓和老鼠》、日本《臘筆小新》等境外影視片在熒屏上大行其道。但由于認為方言譯制片的廣泛傳播與政府推廣普通話的努力相悖,國家廣電總局于日前公布《廣電總局關于加強譯制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
通知一出,各地方言版譯制片制作者紛紛呼吁“方言急需保護”,“這種有地方特色的東西用行政命令規定一下就禁播了,好像也太嚴厲了一點”。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呼吁保護方言的人恐怕是要保護方言節目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利益。 普通話節約交易費用 政府的立場是鮮明的,普通話推廣是中國的一大國策,決不可以開倒車。普通話的普及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莊重,更重要的是節約了中國內部的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說過:一個國家,交易費用增少許則大貧,減少許則大富。 解放前,中國缺少統一的官方語言,地方方言形形色色,甚至一個村內的語言都不通。交流成本如此之高,大規模的跨地區市場交易從何談起?!語言,是比度量衡更重要的交易媒介。試想,即使沒有度量衡,只要雙方可以交流,物物貿易仍然可以進行。但如果沒有了語言這一傳達意愿的媒介,如何達成一項交易就很難想象了。強行推廣普通話的偉大之處正在于它有效地掃除了人們之間的語言障礙,大大降低了交易費用,有力推動了市場的發展。廣義地理解交易費用,統一語言的好處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體現在政治領域。早在明清時代,政府官員包括地方州府官員都必須會講“官話”,這正是當代普通話的前身。 方言存在不等于增加成本 雖然政府禁播方言譯制片的意圖很明確,推廣普通話的收益很清楚,但這并不等于土話的存在完全是增加成本。 首先,方言版譯制片是企業家才能的結晶,是應市場需求而生的。據稱四川話版《貓和老鼠》第一個月的發行量為20萬套左右,商家收入至少是2000萬元(按零售價)。而知情人士稱實際銷量遠不止這個數:銷售4個月突破100萬套輕輕松松。有能力嗅出潛在的市場需求,并相應的提供供給,使市場交易的品種多一個增量并沒有錯,這完全是企業家才能的體現,無可厚非。 其次,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情結,在特定的環境下,反而有利于人們交流溝通。在國外,許多新加坡商人喜歡使用方言進行溝通。方言給他們帶來的方便與幫助是無法言傳的。懂得多種方言已經成為新加坡商人的優勢之一。 另外,方言是鄉音,里面孕育著鄉情;浨⒏枳袘颉⒊敝輵蚯约敖浀浞窖詰騽。恢o多少人帶來家鄉的歸屬感;浾Z的李大傻、閩南話的王道、潮汕頭話的黃正經、方言詼諧劇的王沙和野峰,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方言講古大師不知曾在多少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方言譯制之爭可能已暫告一段落,但真正的問題仍然橫亙在我們面前: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有沒有一個標準能夠清楚的界定?看來,普通話問題和方言問題細究下去應該是一個統一市場和區域市場如何兼容協調的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