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的頂天與立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4日 14:0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建院55周年,溫家寶和陳至立考察了中科院。溫家寶指出,科技發展關鍵在人才,為此要“面向世界廣攬人才,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陳至立則強調改革科技體制,建立“績效優先,鼓勵創新、競爭向上、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創新增值”的資源配置機制。 抓住了人才和體制,的確就抓住了科技創新的根本。但是,中國的科技發展,還面
以中科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體制改革迅速,科研成果豐富。對研究院所進行了深層次、大力度的改革,提高了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較完整的創新體系。相反,中國的高等院校系統改革遲緩,業績平平。高校既沒有進入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科技創新體系未能形成,原始性創新能力缺乏,科研管理體制與機制嚴重滯后,隊伍整合難,科技資源共享難,虛假科研成果評比活躍。高校近年來的改革僅僅集中在擴大招生規模和自主辦學收費等環節,收取的學費或爭取的經費大都用來擴建校園建筑,熱心“造廟”,無人“念經”。 其實,從世界范圍看,高校才應該成為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據統計,發表于國際最高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的論文總數,有2/3來自高校;在諾貝爾獎得主總數中,有3/4來自高校。世界排名前100所高校的諾獎得主占高校得主總數的94%,體現了世界一流大學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而且,高校正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美國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對硅谷、波士頓地區高科技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識貢獻和人才支持。 在中國,政府直接“辦”科研機構的力量強大,相反專業性的科技學會、協會發育緩慢,對科技創新的作用與影響甚小。這亦與世界發展科技的經驗和趨勢不符。科技發展依賴于自身的專業評價,需要大力發展專業性的學會、協會等學術團體。國際第一流科研機構如德國馬普學會(MPG)、法國科研中心(CNRS)和德國聯合研究會(DFG)等都是按照專業學術組織進行民間自主管理方式運作的。在這方面,中國需要促進專業性學術組織的建立和創辦學術刊物的自由。 由政府直接舉辦科研機構和壟斷科研評價,還產生了兩個嚴重后果。第一是科研機構各自為政,資源很難共享。由于科研機構都有各自的行政隸屬關系,條塊分割,因此千方百計不讓“外單位”使用資源,2003年排斥其他科學家獲取“非典樣本”即為一例。第二是進行虛假的科研成果評價,以套取國家的科研經費,有人戲稱,現在高校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應該成為打假的重點。 科技發展層次上的不協調同樣不利。中國在“載人航天”上的成就舉世矚目,已經“頂天”,但尚未“立地”。中國的縣(市)基層科技工作困難,已成為國家整體科技工作的最薄弱環節。全國90%的國土和80%的國民都包含在縣(市)范圍內,但全國30%的縣(市)科技經費很少或者沒有,近1/3的縣(市)可支配的財政科技撥款在10萬元以下,其中400個縣(市)沒有科技撥款。這當然導致了中國縣域經濟整體的結構升級緩慢和社會發展落后。 科技發展嚴重的不協調還體現在,政府高層對科技創新的重視與社會基層科學普及的困難、社會迷信的泛濫。2001年中國公眾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而早在1990年,美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就達到了6.9%。中央高層對科學的重視和倡導令人振奮,但目前社會上宣揚“神秘現象”、宣傳偽科學的書籍小冊子遠遠多于科普讀物,迷信活動甚至打著科學幌子招搖撞騙的商業行為比比皆是。科學精神的普及和反科學活動的清除是中國邁向科技大國的前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